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和新儒家代表了以西学消化中学和以中学消化西学的两种文化模式。这两种文化模式长短互见、功能互补。“五四”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缺陷,却泯灭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潜能;新儒家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却有意无意地为传统文化的不足辩护。“五四”开辟了一条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长河,造就了中国文化范式的革命,新儒家开启了一条人文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大流,以扬中国文化之所长。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蜕变,也许这就是建构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的异化问题而引发的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成为了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3.
作者考察了现代中国新儒家学者的思维方式。这些当代的知识分子秉承了12世纪宋明时期当儒教面对佛教的挑战时儒家学者的思辨方式。如今,这群与西方世界相隔膜的现代中国学者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作为克服全球化负面作用一种可能的手段,中国学者在遭遇西方文化时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它体现了在加入与其他文化及其学问的对话时,保持自身文化主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的“进化”人格意识和思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文化领域和知识界,“觉今是而昨非”或“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导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种肯定现在和将来(明天的“今天”)而否定过去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很显然与清末传进中国的进化论、以及进化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时间观具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时间观主要是循环轮回的,所谓“大道周天”、“无往而不复”。“周行而不殆”等,即指此而言。近代以来,随着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渐次接受了西方那…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形上学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思想的核心。这一哲学理论, 以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为框架.以良知的自我坎陷为纽带,贯通道德本体界和自然存在界 的阻隔,把儒家的心性本体论和康德的形上学结为一体,在海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详细地剖析了 这一哲学思想,指出这一哲学理论是儒家道德的形上学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挑战的产物,其目的 是将西方文化推重科学的精神纳入儒家的心性本体论,重建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以回应西方文化 的挑战。本文同时指出了这一哲学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在中国激起了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与发展。作为对全球化的一种反省 ,现代新儒家反映了中国思想界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和选择 ,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为现代新儒家不同时期的代表 ,从理论创造、思想影响上探讨了其文化保守主义值得重视的合理内容 ,评析了其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孔教会实践与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宗教的模式建立孔教会并试图立孔教为国教是康有为面对儒家现代转化的困境而作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深刻地领会儒家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纪末的怀旧情绪──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保守主义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化阶段以后的重要现象。按照艾恺和其他西方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说法,它是对于非保守和非传统的现代化所发生的一种全球性反应。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以新儒家为代表,其时间之持久、影响之深广,为世界现代史上所罕见。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几度兴衰,轮回不绝,其与文化激进主义相对峙颉颃而彼此消长,构成了一幅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这种思潮在中国一改过去的沉寂,“自90年代开始,文化上新保守主义精神不作宣告地悄然形成了。……显然,这…  相似文献   

10.
评说新儒家     
作为一种学术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家出生于五四时期。本世纪20年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传统价值系统开始解体,在国内出现激烈反传统主义的情况下,一批有着爱国主义思想、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知识分子欲图通过弘扬儒学,保存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同时吸收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这个学术思想流派,即现代新儒家。它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宋明理学为依傍,有着强烈的救世立场,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而谋求中国的现代化,以自立于…  相似文献   

11.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自孟子以来,没有一位儒家学者不讨论与此有关的问题,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朱熹自然也不例外。朱熹的义利观,主要本于孟子、董仲舒的思想,但他更注重从宇宙观的角度来论证,给予义利以理学的解释。这一特点,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而且使义与利增加了新的内涵,体现了儒学在宋代的发展、深化。儒家义利思想遇到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对"科学性"与科学精神的重视可溯至西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西方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知识哲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本土化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学术土壤里与之相应的传统思想资源。本文选取现代"新儒家"学术群体中具有西方理性主义特征之思想为主体,旨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中理性主义的形态。尽管受到西方哲学,尤其启蒙时期以来的德国哲学影响,西学东渐的接受范式仅仅为新儒家构建理性主义思想提供了框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的以道德实践为最后的"德"与"智"——德性与智性——取代了西方狭义理性主义范畴对立于外部经验的内在"理性",成为中国当代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现代新儒家注重西方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科学精神,将西方理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思维模式中进行重构,以实现传统儒学道德观和知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正>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无疑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盛行于十九世纪末的“中体西用”这一文化模式,就是面临猛烈冲击的中国文化企图融合西方文化的最早尝试,洋务派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这一模式,而且把它付诸实践。近百年来,不断有人根据这一思路解决中西文化的结合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拟将现代新儒家(特别是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作一些比较,从而显其异同,明其得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生命一元论,这同西方传统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的宇宙观迥然有别.而当今一些西方学者针对现代文明的弊病在设想"后现代文化"的时候,正试图在生态学的科学基础上重建类似的宇宙观.我们由此感到,中国古代生命一元论的宇宙观包涵着真、善、美相统一的宝贵思想,从过去投来了一束照向未来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晚年 ,面对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社会危机和中国在袁世凯败亡后的军阀混战 ,尤其是经过 1 91 9年在欧洲一年多的实地考察 ,逐步改变了过去全面学习西方社会和竭力引进西方文化的思想文化追求 ,试图在东西方文明互补中创造一种新的第三种文明。为此 ,他提出将西方的物质文化与东方的精神文化合二而一 ,特别是要以西方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文化 ,使中国文化在创新中走向现代。梁启超的这种努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思想上的“倒退” ,其实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新思考 ,客观上为后来新儒家的登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史永平 《理论界》2014,(11):106-111
近代中国基本废除了家长权,模仿西方的亲权制度建立起监护制度。然而,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与法律文化当中,传统的家长权、家长制以及家长观念仍然影响甚深。我国古代家长权确立于汉代,后随法律儒家化而逐步加强。我国的孝文化强调子女的义务与关系的等级化、差序化,甚至利用孝道建立起一套"差序格局"。而现代法治中,规范"父母——子女"关系的亲权制度则借鉴于西方,长于建立一个人格平等、旨在推进权利实现的平等性。当现代的亲权制度遭遇传统的观念遗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法律的实践与表达的"二律背反"。理解和处理"传统家长权与现代亲权意识"并存这一矛盾现象,是我国法治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7.
余秉颐 《学术界》2007,(6):143-149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形成、发展的,它首先是一个思想文化学派,有着特定的文化立场,即在现代条件下重建儒家价值系统,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这种文化立场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基本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之所以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所在,因而也应该是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标准.依据这个基本标准,我们可以舍弃现代新儒家学者之间不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而把握他们的共同特质,从而真正将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派、将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潮来看待,立足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去深入认识现代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上 ,中国和西方分别具有儒家人本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两种形而上学传统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其形成对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在现代会出现强烈反对各自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肯定其非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中西互相接近的思想倾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新文化的产生。一、中西形而上学形成的宗教背景历史上 ,形而上学的形成与宗教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形而上学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而产生的 ,是…  相似文献   

19.
将儒家的知识论解读为一种道德知识论,并且鉴于儒家哲学的主流地位,进而将传统中国哲学的知识论界定为一种道德的知识论,尤其是"‘力行’的知识论",应当说是可以成立的。与此不同,西方知识论传统的导向是求"真",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真知识。中西知识论之所以有"知道如何"与"知道如是"的形态上的区别,以及目的论取向上的差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从根本上说,文化中的这几个要素——语言文字、数学与逻辑、哲学与思维方式,尤其影响着中国古代知识论的形成。进入现代,不论是张东荪还是金岳霖,他们的知识论的出发点与所借助的思想资源都是属于西方的,尽管不排除其中也暗含着一些中国哲学的东西。他们的思考以及所产生的论著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论的一种趋向,这就是对西方知识论的吸收、对话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性革命。这种文化转向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以深刻而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性的文化革命观,到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针对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关注着20世纪人类的精神状况和文化境遇,即普遍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问题,这应当是决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最基本的特征。其理论资源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马克思学说的批判本性;二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化批判理论。前者显示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性和思想根源,后者则暴露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各种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批判理论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