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叙事空间,系由小城文学、都市文学和乡村文学这三大板块组成。不同于后两者的意象呈示,茶馆酒店因其普遍性和中心地位而成为中国现代小城叙事的核心意象,揭示了小城社会的时代氛围、人际关系及精神状貌,并借此表达了现代作家对小城人生负面价值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
将中国女性文学纳入启蒙叙事传统中,通过启蒙思潮与女性文学的内在一致性、启蒙话语下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启蒙对女性创作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启蒙思潮的不解渊源、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启蒙主题目标的高度一致、女性文学的两大高峰与启蒙的两大高峰相互应和、启蒙的先天不足造成女性创作的后天失调等现象和原因,指出在当下"启蒙死了"的哀悼声中,作为个人自由的启蒙精神将永存。启蒙思潮促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而女性文学走向个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启蒙文化的意义,为启蒙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的疯癫主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看似与理性背道而驰的疯癫意象却与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文学有着内在联结,新时期文学中塑造了大量疯子和痴傻者形象。从理性角度考察,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轨的旁落者、启蒙的布道者和破碎的示喻者。他们共同表达了自恋又自弃的心理特质和残缺扭曲的幻化真实等矛盾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以歌德为代表的近代德国文学巨匠,通过对德国宗教与哲学的批判吸收,以感性的形式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进行了经典诠释。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都倡导理性的权威与自由,以对抗神性信仰自由,最后由费尔巴哈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历史任务,但又不同程度地对宗教上帝有所保留。德国古典哲学使人类在精神领域再次获得深刻的解放,是人类理性解放的“圣经”,孕育了伟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近代德国的自由叙事互相激荡,相互影响,仍是现代性自由叙事的主流,伟大的文学、哲学创作不能离开对社会政治历史的深沉观照,更不能离开对人类自由解放精神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电影《路边野餐》通过时空更易及诗句渲染,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梦境杂糅的叙事语境.在时间体验上,制造影像与人物间的自由联想;在空间形构中,凯里、荡麦、镇远间的地理位移不断将现实、回忆和梦境拆解、融合再重塑;在诗意表达中,用平行而有矜持距离的意象拼贴出呼应叙事、补充叙事的念白来描摹出梦境的触感.通过构建梦境意象,完成关于时间的哲理思考和人生的情感纾解,留下了梦对现实无限悠远的多重思索和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6.
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叙事的两个维度,两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在以往的文学叙事研究中,论者多从时间的视角进行解读,而空间视角却在有意无意之中被忽视.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文学叙事中空间视角的三个层次.从地域、生活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的空间叙事进行试析,以解读小说中蕴藏的文化无根性和精神漂泊感.  相似文献   

7.
“诗性地理”的审美建构,为观众提供了对城市电影空间叙事独特的想象和认同方式。《爱情神话》通过对上海城市地理空间的诗韵勾勒、社会空间的诗性洗濯、语境空间的诗性互文,将日常叙事与文化蕴涵灌注在空间叙事的展开过程中,使城市意象表征与人物塑造、城市文化传达交融共生。影片以诗性转向建构上海这座城市有温度有力度有角度的意象表征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浪漫主义底色、散文诗气质并与上海地域文化特性高度契合的城市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8.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逾矩的罪人》进行解读,发现该小说存在三种明显的地理意象,即大海意象、月亮意象、雾意象,它们构成了男女主人公两周情感生活的海岛空间。这些地理意象不仅只是显在的地理影像,更是与人物的命运相关联,同时承载着作家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蕴涵着作家独特的精神活动和诗性感悟,反映了劳伦斯早期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哈珀是澳大利亚诗坛公认的第一位游吟诗人。对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还是一个空白点。以空间叙事理论为支撑和批评视角,拟从空间意象、空间叙事和诗歌节奏等方面解读哈珀的诗歌,以期还原其诗歌的独特意境和他对神秘壮美的哲思。空间意象的叠加和重复大大增强了诗意效果,并置的空间意象结构会限定主体意识的生成模式,空间意象与人物的命运和叙事进程息息相关。作为叙事因子,空间意象不仅奠定了叙事基调,也影响着叙事进程。另外,诗歌的叙事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音韵节奏和韵脚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视角新颖,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长篇新作《暂坐》,是对一个走出体制、走出家庭的新时代创业闺蜜群在物质追求与精神皈依间苦苦挣扎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展现.小说以西京城不同的建筑文化空间为嵌套叙事结构,赋予了人物以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话语.小说对都市闺蜜群的生存状况的细致描摹和精神状况的深入发掘,不仅动态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迁,也为当代"女性在都市"的文学画廊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传统意象批评的代表作,以诗性方式进行言说,其典雅流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宏远深阔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人物空间形态,并且通过散点透视、以小见大和虚实相交的方式表现其空间意识,形成了具有天人合一、真实自然和超以象外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将诗歌理论与文学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追寻”这一传统的叙事模式,在托马斯·品钦的独特诠释下,呈现出全新的象征寓意与现实特征。《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叙事背景和人物范式极好地体现了品钦对追寻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各民族以"殉情"为母题,以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创造了经典的殉情文学作品,"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与审美效应。殉情文学多是"累世层积"的成果,是劳动人民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其叙事模式是相似的、程式化的,即"相爱—阻碍—反抗—殉情","殉情与合冢"是最核心的叙事元素。受中国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文学表达的影响,各民族殉情文学在结尾均基于本民族文化进行了寄寓性意象建构,使得殉情主人公"社会人"身份消解,在"彼世界"获得重生,实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从而结局"圆满",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殉情文学的经典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电视文献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作为具体的叙事文本,从诗词学、文学鉴赏角度研究、比较电视文献片的艺术加工方式和表达技巧,试图在实际运用中探讨电视文献片如何借用文学叙事表达的手法来达到视觉传播的意象审美和生动感性,从而使电视作品兼具真实与美感,达到最佳的受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民间资源在少数民族现代叙事文学中以故事和话语的方式进入文学。在故事方面,叙事文学的题材、人物品格、空间呈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民间因素的参与。叙述文学的话语层面主要体现在表述层面上。人物的言语、情节的展现、语体的选择等都经常受民间元素影响。民间资源进入叙事文学反映出少数民族现代作家的民间立场。大致来看,局内人式批判、改造性呈现以及诗性创造是三种主要的民间立场类型。少数民族现代作家对民间资源的运用总体上可归结为集成与转化,而转化则受到民族国家意识、启蒙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民间革新观念以及“五四”精神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历史的角度,探讨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连结女性经验片断、追寻女性文化传统、重构女性历史的艺术手法,以便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说中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她发扬女性文学传统意象,揭示女性边缘化;她解构神话传说,重构女性叙事传统,并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象征性重新连结起了知识女性的生命史。  相似文献   

18.
勒克莱齐奥的叙事充斥着对梦与梦思的书写,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意象,反映了人物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与世界的不同关系。梦与梦思构建了与真实世界相对的虚幻世界,但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这种非真实的世界反而是真实本质之所在。梦意味着人物与世界的异化关系,是人物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梦思是人物承受生命之痛、克服社会异化、获得灵魂休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勒克莱齐奥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以来文学中梦的叙事传统。而梦思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和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式冥想以及墨西哥印第安人文化对作者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9.
在朱天文以个体成长与族群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文学中,"乡镇"构成了主要的叙事空间。乡镇既折射出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也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嬗变。本文从"身份"和"乡愁"入手探讨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以期解读朱天文以"乡镇"意象所寄寓的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内省,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传统弥散的悲剧性心态。  相似文献   

20.
张吉珍 《南都学坛》2000,20(5):38-39
张爱玲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错综、华洋混杂、畸形存在的沪港洋场世界。古典味与现代味的统一是其突出特色。空间上、时间上的古典氛围、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共同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畸形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堕落的人性弱点 ,则是她对人性的现代感悟。语言的华美、意象的丰富 ,是她早期小说的最动人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