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林昌 《学术研究》2023,(6):113-121+178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了周边文化向中原文化区汇聚的新现象。到夏商周早期文明近二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巩固了“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些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6,(1):307-308
本刊讯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讨论会”传出讯息: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境内发掘出的双墩文化遗址,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丰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次讨论会有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历史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  相似文献   

3.
我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靳桂云华夏文明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许多文明中心和区域相互溶合、共同发展的结果,即华夏文明是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而这个多源一体的文明格局就是中国原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成果。本文拟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一概述,并就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22,(4):41-49
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黄河文明为摇篮的中原文化,其核心是一种“政治—伦理”结构,而以长江文明为母体的江南文化,其核心是一种“经济—审美”结构。长江流域城市是长江文化特有的“容器”,沿线城市文化代表着长江文化的最高发展“境界”。长江流域的江南城市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政治中心的“经济化”和“人文化”,二是经济中心的“更经济化”和“更人文化”。江南城市不仅在长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今天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平台。江南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典范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智慧,因此必然要成为引领沿江区域文化转化创新的榜样,并在当代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发挥出“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史前时期,北方草原的先民们创造了自成序列的原始文化,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里。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比,在某些方面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进入文明时代后,数千年来,草原文化通过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人民和平交往以及各类战争的形式,不断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流、融合、汇聚,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文明 ,但与西亚的两河文明有明显不同。西亚两河文明是同一模式的文明 ,所谓“文化一体化”。而中国的两河文明则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 ,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本文还指出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 ,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文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境域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丽 《天府新论》2007,(1):106-110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端于先进国家的现代文明向后发民族(或国家)传播,必然与后发民族(或国家)传统的价值观、政治理念、社会运行模式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等文明要素发生冲突,甚至引发战争;从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层面分析,现代文明的传播既是在包容和吸纳后发民族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亦是经过后发民族的文化“过滤”完成的,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只能呈现为全球现代化这一总趋势与体现这一趋势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即有特殊内涵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即人类文化一体多元格局,而非一元化发展趋势;人类文明一体多元格局在国际社会生活中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樊荣 《殷都学刊》2012,33(4):62-64
“汲冢书”是西晋时期在战国魏王墓葬中发现的重要文化典籍,在黄河文明传承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系统研究汲冢中所发现的文化典籍与文物,去伪存真,能为黄河文明传承创新做出贡献的学问,可以统称为“汲冢学”.文章通过介绍“汲冢书”内容,分析“汲冢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探讨了“汲冢学”在豫北所具有的独特性、地方性、创新性和学术性特色,同时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促进黄河文明继承创新,加强高等院校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民俗学、旅游学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与中国学术界渊源流长。汤因比非常推崇中国的文化 ,他反对西方学者的“西欧中心论”。他认为“中国模式”与“希腊模式”这两种模式乃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汤因比用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来解说自己的文明理论以及世界上的文明与历史行程。文明的起源、生长和衰亡是阴与阳、动与静变化的结果。中国两千年间所建立的功绩是中华民族一直保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这种美德与儒家学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河道以河南省桃花峪为点划分,横穿河南、山东两省,该段河道总长786千米,流域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是大河入海的要道,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基础厚重、发展势头迅猛。为更好地保护“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了全面的生态廊道维护和流域水资源保护,构建起“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滤芯”的生态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要在制度安排、框架搭建、发展模式等层面进行探索,积累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形成具有黄河下游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为此,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力保黄河安澜、推进生态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黄河文化、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重点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阶段,还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从而形成起源决定论的哲学思考,正是在这种“推原思维”发达的时段,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纷纷制作的文化元典,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模式和人类起源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透露出各民族运思方式的特征和走向。中华元典提出了卓尔不群的宇宙生成模式,显示了中华先民深邃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宇宙生成模式的显著特色便是:既不否定神创说,而神创说又没有获得充分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研究黄河文化的论著颇丰,但探讨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著述却罕见。王星光、张新斌承担的国家八五社科基金资助课题“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的最终结项成果———《黄河与科技文明》(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1月版)的出版,可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选择了一个学术界研究薄弱、又很重要的课题,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河与中国传统科技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黄河流域科技的历史与特征。《黄河与科技文明》,全书12章,约31万字,将黄河与中国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江汉文明杨权喜一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关注。50—60年代,学术界批判了中国文明“西来说”而普遍主张“本土说”,实即“中原说”。70年代还批判了“北来说”和“南来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  相似文献   

14.
据《社会科学报》载,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段渝近日就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城市起源问题发表见解。他认为近年据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上游两大区域的考古工作表明,它们实际存在早期不同城市起源模式。并试以黄河区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山东寿光边线王等古城,与长江区域的广汉三星堆、成都十二桥和楚国早期城市等为例,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得老先生,在其遗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中,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给予了完整的论述和高度的评价。在分析了中国古代近万年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后,苏先生提出了“三部曲”和“三模式”的理论,即: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三部曲;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分别为:1,原生型(指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2,次生型(指中原地区的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包括之前的尧舜,其后的…  相似文献   

16.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历史性的思想。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研究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逻辑进程、所形成的思想格局以及思想图谱、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及其规律等作出全方位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以来“化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彻底实现了“中国化”,即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地位,并整体性地呈现出“一体多样”的思想格局。总体上看,这一思想格局具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一体一样”到“一体多样”再到“多样一体”的历史阶段。这一思想格局的形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了“再度青春化”,焕发了青春活力。面向未来,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重在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性”和“主体性”,以梳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着眼点,研究“一体”与“多样”的辩证关系,聚焦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进程中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等,并在上述问题的反思中赋予既有哲学学术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文明内涵,继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7.
大汶口文化刘林期遗存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文化及其继承者山东龙山文化,不同于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异于秦王寨类型及河南龙山文化,又和黄河中游及长江中、下游同时的古代文化存在着区别。它们分布于鲁中丘陵、徐淮平原、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独立地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有着自身起源和发展的一支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8.
“罗马化”研究模式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罗马文明的单向传播和同化作用。本文以高卢行省为中心,考察“罗马化”过程中的双向文化互动和文化转型现象。不仅被征服地区被罗马文明同化,而且在行省立足的罗马文明自身也因行省传统文化的抵抗和渗透而发生变异,结果导致以意大利本土为核心的罗马古典文明逐渐演变为包含行省多元文化基因的“罗马化”文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历来就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的城乡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统一”状态之中,到了近代虽然有所变化,但城乡关系仍然十分微妙。一方面,以牺牲传统农业文明为代价的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使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状态初露端倪;一方面,近代都市文明的诸多先天缺陷又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传统的默契。这一矛盾关系格局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文化的总体格局和发展走向。其中最突出之点便是始终没有建立纯粹的独立的具有近代形态的都市文化。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的内涵的区域文化氛围中,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保持着既同构又异质,既认同又超越,既吸纳又辐射的矛盾关系。因此,中国的城市文化勿宁说是乡土文化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20.
古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从以血缘和语言为代表的种族起源与以宗教和习俗为内容的文化起源,对“希腊人”的族群共同性作了规定,以此将所有的“非希腊人”与“希腊人”区别开来,并称之为“蛮族”。在“蛮族”面前,希腊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则有“夷夏之辨”,认为遵守中国之礼仪与道德的为诸夏或中国,反之则为夷狄。《历史》与《春秋公羊传》笔下的族群认同,都不完全依赖于血缘,更主要地是文化习俗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这是它们相似的一面。但希罗多德对“蛮族”的建构与阐释,在后世被强化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与相处模式,从而引发了现代世界的诸多问题。而儒家《公羊》学则认为夷夏之差异与界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存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始终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当今世界处理由族群问题引发的有关“文明”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