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白艻子弟”考索─—兼论宋代乡兵的一个特例刘复生“白子弟”之名出现在北宋时期,有关宋代的主要史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宋史》等书中均见记载。本文通过对“白子弟”活动的考察,探索其性质和作用,同时对北宋川峡地区乡兵的一个特例进行扼要的...  相似文献   

2.
《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四则燕永成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有时间、官职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今不揣浅陋,稍加辩证。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R.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按:《太...  相似文献   

3.
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河北的塘泺(又称塘泊、塘水),是由众多的河流、沟壕、堤堰连接的湖泊群、草泽地和一些水田所构成的水系,它是北宋的北方国防线。因此,北宋一代对河北的塘泺十分重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武经总要》等重要史籍,都对此有专门章节的记载。这在以前的史籍中是没有的现象,在以后的史籍中也很少见到。足见塘泺在北宋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请专家教正。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制定的青苗法,年利率是40%,一定时空范围内,还超过二分之息,并未有低于40%的记载。最近,有人依据《文献通考》、《续资治通鉴长编》、《长编纪事本末》和《宋会要辑稿》有关史料,推算出“除元丰四年不仅无息而且亏本外,元丰三年和元丰六年的利率为13.7—26.5%”(见《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其实,《文献通考》等史书所载,原文是这样的:元丰  相似文献   

5.
“抵授”     
“伏猎,弄獐”,千古贻笑,人人知之,惟尚罕知有“抵授”。《续资治通鉴长编》(四一三):“上御集英殿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谢悰。”右正言刘安兴言:“近见悰申中书省辞免新命状乃云:有敕告来敢抵授,以祇为抵,以受为授,虚薄  相似文献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但湮没多年。清康熙时徐乾学购得太祖至英宗五朝本《长编》的宋刻本,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太祖至哲宗七朝本《长编》,以后爱日精庐活字本、浙江书局刊本相继问世,流传渐广,治宋史者莫不引以为据。但四库本《长编》曾经窜改的事实,却未见有人提出过。本文之作,即为发四库本《长编》之覆,以便读者使用,兼及辽宋关系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7.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是一部缀录北宋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笔记,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都引用了《记闻》中的史实作为论述历史的重要依据。《记闻》之所以如此被人重视,除了它具有史料真实、文字简朴的优点而外,还由于它是当朝人记当朝事的作品,其中反映了好些关于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情况,暴露了封建王朝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研究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宋时四川地区史学名家迭出,尤以二李最著。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都是史学名著,也是后人研究宋史的基本史料。遗憾的是,《长编》和《要录》经过四库馆臣的窜改,已非本来面目。最近我写了一篇《四库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发覆》(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本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二种《师旷》皆亡,然而传世古籍保存了较多关于师旷的记载。这些记载作为实证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以及汉代小说颇为重要。对此,前辈学者进行了辑佚、整理和研究工作,然而在对这些材料的判定中存有歧义。将先秦至汉古籍中关于师旷的记载都视为“古小说”和择取其中的数则以对应《师旷》六篇的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偏失,以“师旷小说”来统摄这些记载中可能是佚文以及可视为“小说”的材料,是一种调和策略,对存世师旷材料进行梳理和辨析,当有裨益于古代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南宋一朝,私家修史风气尤盛,当代史撰述迭出,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其中之代表作.此书在内容上承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专载南宋高宗一朝史事,不仅史料详赡,而且在编撰体例上颇具匠心,既以时叙事,又重视“备其始末”,语言凝练而褒贬自现,饱含着对近世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弊政的反思,体现出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和历史鉴戒思想,为这一时期历史编纂学之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会子是南宋流通区域最为广泛的一种纸币。关于会子的研究,中外学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会子的起源及其演变为纸币的过程,却罕有论者。本文拟就此问题略作考述。 一、会子的起源 会子产生于何时,史无明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2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甲申条末李焘注引吕惠卿《日录》关于宋神宗、王安石、吕惠卿等于熙宁八年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二十六日间就是否废除陕西交子问题的讨论记载  相似文献   

12.
白鹿洞书院素称海内著名书院。它肇基于唐,宏大于宋,五代宋初,白鹿洞的学徒数目究竟有多少?据现有书院教育史称,常在“数十,近百人”。其实,这个数字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结合有关史料,作一考证。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条云:“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显然,根据李焘记载,宋初太平兴国二年时,白鹿洞学徒人数“常数千百人”。南唐政权,太祖开宝八年灭亡,次年江州为宋将曹翰率军突破,白鹿洞为宋军所有,应为开宝九  相似文献   

13.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它首创于四川,关于交子出现的时间,史书上有二种记载.一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志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①此说交子产生于李顺起义之后;《长编》又有另一种说法:“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②这种说法其他史书多有记载.《宋朝事实》载:“始,益州豪民十余万(万字衍)户,连保作交子”.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四川钱引,旧成郡豪民十六户主之.”④《宋史》:“民间以铁钱重私为券,以便交易,谓之交子,而富家专之.”⑤诸上即说交子创于十六户富商主持之时.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读《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以下称《考述》,载一九八二年《青海社会科学》第一期)一文后,感到汤开建同志对青海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物角厮罗家族世系,根据汉文史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指出了某些史籍记载的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角厮罗家族世系的看法,这一切都是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十分可贵。 但是,我结合平时校点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认为有些问题,《考  相似文献   

15.
唃厮啰政权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在青海地区建立的藏族地方性政权,政权下辖各部落的关系主要以"立文法"的形式体现.另外唃厮啰面临着与宋朝之间的民族关系调整问题.同时,宋廷对处理藏族(当时称蕃部)关系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法律措施在调整蕃汉民族的关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的资料,结合<宋史>中的内容,对这一前人尚未展开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在元丰四、五年的宋夏战争(即灵州和永乐两役)中,宋军的死者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对宋代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史学论著,特别是战争史专著,在谈到灵州和永乐两役宋军死者人数的时候,引用《宋史·夏国传》和《续通鉴》的记载,说:“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殊不知这些巨大数字很不可靠,误差甚大。 今考《宋会要辑稿· 兵》(以下简称《会要·兵》)八之二八云:“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三○“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戊申”条的记载亦相同。据此,永乐城失陷时,宋军战死的官兵为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再考司马光《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在该城失陷前,宋夏双方进行了城外战。当夏军攻城时,徐禧命曲珍率领城中部分士兵出城御敌,战斗激烈,宋军“偏裨死者数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  相似文献   

17.
据一些史料和统计资料记载,兰州市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人口统计资料,现将各朝代的人口概况摘编如下: 汉:前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后汉时期据《后汉书郡国志》载:“金城郡户三千八百五十八,口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七”。 魏:据《魏书地形志》载:“金城郡  相似文献   

18.
罗剑波 《云梦学刊》2007,28(5):49-53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19.
尤佳  周斌  吴照魅 《晋阳学刊》2011,(1):143-145
《史记》有关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至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自砀始西行人关击秦的记载。但《史记》对其间某些战争进程的叙述,或自相矛盾,或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有所抵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史记》关于刘邦击秦史实记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考辨和订正,以期能对这段重要的史实得出比较符合历史原貌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冼太夫人是南北朝梁、陈及隋时高凉(这里所述之高凉,泛指包括今恩平、阳江、阳春、高州、化州、电白、吴川等一带地区)人,她是我国古代岭南少数民族首领,著名的巾帼英雄。《隋书》、《北史》都为她立传,《资治通鉴》以及各种典籍多处记载她的事迹,广东很多地方志都有关于她的事迹的记载。周恩来总理称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历史学家吴晗称她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妇女之一”。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冼太夫人不仅是高凉地域、岭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