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婧  罗刚 《民族学刊》2022,13(12):59-69, 152
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为基本方法,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等方面做考察;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考察归侨社区内部多元异质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关系调适,探讨多民族归侨社区内部文化差异、多民族动态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整合问题,以期在移民流动的新趋势下探析回归华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举措,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认同何以“并育而不相悖”?对G大学的田野调查和45名师生的深度访谈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民族认同在民族个体意识层面的兼容有赖于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即被感知到的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命运、利益和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以及基于这种一致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包容各民族存在与福祉的认知模式。这一认知模式实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框架的心理映射,它在受访学生意识中的生成得益于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此外,有助于保存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发展成果在各族群众中公平分配的其他社会机制的协同对保障这一兼容性认同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李春华  陈蜀西 《民族学刊》2022,13(10):38-43, 133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让束之高阁的科学研究转化为普及化的知识体系,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观众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在举办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铸牢广大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内生动力;是增强族际互动与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力;是保障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重要凝聚力。从现实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从世界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如何更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同胞以本民族生活为“蓝本”,“就地取材”集体创造而来的口头文化遗产,凝聚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精髓。几千年来,随着中华民族逐渐凝结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也在“多元”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这在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便有诸多例证。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为例,分析其在说唱语言、表现形式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的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共同性,及其在精神品质方面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性。这将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区域民族共同性与中华民族共同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巍 《回族研究》2022,(Z1):13-19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在整个国家治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的进程。基于河湟地区多民族交流互动的历史事实,文章对河湟花儿何以实现跨族际共融展开了论述,认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花儿,不仅表征着河湟地域文化特质,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特色文化的交融与互构。花儿内部所蕴含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结构,是理解中华民族凝聚多元为一体的重要视角,不仅有助于夯实和合共生的民族关系,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象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许锋华  袁薇  闫领楠 《民族学刊》2022,13(12):98-106, 156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各民族集体记忆、凝聚共同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足民歌特有属性,以多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民歌具有强化国民集体记忆、激发国民集体意识、赋予国民共同情感体验的重要价值。借助民歌自身的调式、旋律和唱词的特性,国民在奏唱、演绎民歌的过程中被持续赋能,并藉此深化其归属感知、抒发民族情感和强化国民身份。基于此,以民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的彰显需依托学校音乐课堂,深挖各族民歌育人价值;多方式创编各族民歌,彰显各族民歌共有精神;借助新媒体科技,多途径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宽 《民族学刊》2023,(10):38-45+151
虎文化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发展轨迹来看,虎叙事从先秦至明清,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深植于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王权一统和秩序建构、抗争意识以及虎信仰与儒家思想共融是虎叙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典表述;对当代虎故事文本的行政分布、族群传承和故事类型的考察揭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历史的延续性与现实的发展性。虎文化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巩固集体记忆、共铸民族品格和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指向是对共同祖先的认同和尊崇,以及由国家一统与抗争意识带来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及道德风尚良好的大同盛世。对虎叙事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价值观念的同一性和共同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通过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他国实际,总结我国和域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乡村地区,农民合作社所潜在的族际关系整合功能是从组织行为层面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进路。农民合作社的族际关系整合功能体现为生产互助功能、文化共生功能和信任增蓄功能三重面向。即通过以生产协同资源供给形塑经济共同体,以民族文化传承交融锻造精神共同体,以增进社会信任资本孕育社会共同体,从而促进民族乡村地区的族际经济关系整合、族际文化关系整合和族际社会关系整合。就路径选择而言,调适合作社利益关系、锚定合作社组织边界、厘正合作社管理运行可以使得合作社走出集体困境、防范功能异化,并提振其组织绩效,最终让“合作社整合效应”超越地方藩篱,发挥一定的催化作用,促进不同民族社员杂居的乡村区域共同体走向各民族互构共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杨宇琦 《民族学刊》2023,(10):77-87+155
城市民族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国家需要,但鲜有研究探索社会心理路径对城市民族社区治理的潜力。当前城市民族社区治理面临三方面心理秩序失衡:社会适应与社会关系重构导致民族归属感失序、大众传媒与精神文化需要不匹配导致社区居民获得感空心化、社区结构差异与治理动力不足导致居民参与感欠缺。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创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路径并提升治理效能,可从三方面开展工作:提振民族文化多样性认同与尊重,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归属感;助力社区成员城市融入,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社会融合中体验获得感;依托多民族社区自治服务组织,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工作的热情,培养具有参与感的行动力量。城市民族社区中社会心理服务的赋能基础包括慎待心理健康化的服务理念、建设自治服务组织优化服务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并加强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最终助力实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从社区到社会的场域转移与从心理到治理的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4.
人是天生的符号动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建构等实体路径入手,还需要关注较为抽象的符号路径。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在推动“多民族”走向“共同体”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在象征维度上,中华民族通过符号共同体的构建,各民族基于集体想象和情感共鸣,可以生成和巩固彼此间强烈的“在一起”和“离不开”的意识。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和政治面向将其符号体系分为“文化符号”与“政治符号”。象征符号能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的核心机制在于:共同的象征符号通过唤醒集体历史记忆,强化“我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武显云 《民族学刊》2021,12(7):85-93, 111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因传播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而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文化认可等方面带来冲击和迷惑。民族高校要重视这些跨文化信息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威胁和跨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外语课堂加强对跨文化信息的解读和鉴别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历史和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成就的学习宣讲,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花儿”是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民歌符号,充分体现了甘青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对于“花儿”这一西北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是从文化本位的角度对于西北花儿的本质属性进行正本清源,更能从经验案例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知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也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重要的演出团体形式,在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内蒙古文艺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将通过追朔内蒙古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实践和乌兰牧骑发展历程,浅谈乌兰牧骑在弘扬中华文化中的贡献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利海 《民族学刊》2022,13(8):72-79, 160
少数民族文学不能因为“少数”而固步自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中国文学史”中被边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示学界需要践行一种新的多民族文学史观来适应时代发展,“大文学史观”以“一个中心、三层视野”为框架:一个中心即以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核心,三层视野即以民族性、中华性、世界性三重研究视野,关注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一体性、全人类性。通过三层视野建构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层级较为完善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依此“大文学史观”,将多民族文学置于民族共性、文化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坐标中,提炼出具有“中国话语”特征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法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等多元学科视角,《民法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律标杆。以赔礼道歉民事责任为例,其在司法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通过传承和谐文化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潜意识;通过保护英烈人格利益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性意识;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聚合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