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既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也是大学生群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主要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组织、课内外活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思考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有效办法,使大学生圆满完成由自然人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分析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特点,通过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资源分配、课程教学环节、课程考核方式等五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对传统的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补充和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是大学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角度探讨了艺术课程的三重属性;分析了师范生修读公共艺术课程的修善价值;指出了师范生修读公共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而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目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理工科大学的办学特色出发研究其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人文引领是对回归教育原点——人和回归人的教育原点——素质的呼唤。目前大学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有三种模式:2+2模式、公共必修+均衡选修+第二课堂讲座模式、学院书院并行模式,这些模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在课程设计时要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提升大学生的做人立身素养,是转型时期国家与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群体迫在眉睫的社会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里有国家课程政策保障的、提升学生做人立身素养的最重要的公共通识必修课,选取紧密把握该课程发挥人文化育功能特点并最切合当前学生成长迫切需求与时代要求的三方面的关键切入点———有教养、有信仰、讲政治,夯实养成学生未来的立身之基与做人之本,为有效确保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发挥实实在在的主渠道作用。这是课程本身对社会要求大学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此种背景下,英语公共课程以课程思政为视角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在对英语公共课程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时,应从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以及思政能力、改革英语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英语公共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英语公共课程的评价机制四方面着手,最终实现专业英语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权力,历来被默认为具有必然合法的身份。事实上,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均需获得国家法律授权,教育的权力是通过法律许可而获取的。在宪法及教育基本法、教育子法、教育法规等确认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先地位得以确保,法律的授权表达为一种许可、性质的规定和范围的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法律的权力授予,视为一种可充分利用的优质资源,从资源论的角度用足法律,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诸教育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华南理工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首批本科教学优秀大学,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改组而成。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马列教研室和1983年成立的社会科学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下设社会科学系、行政管理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未来与发展研究中心、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室、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等。学院…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影视课程,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形式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课程流于形式,甚至与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直面其中的困难和误区,牢牢把握"美育"的性质与目标,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进行理念革新和实践探索,以真正实现"美育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郭同峰教授     
郭同峰,1968年生,山东招远人,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留校就教于马列部从事公共政治  相似文献   

12.
《法律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地位不仅在于它是"两课"建设的重要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且因为在全国人民行将跨入21世纪,向2010年宏伟目标迈进的时候,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方针。因此,作为传授法律基本知识的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制思想,促进全民普法目标的顺利实现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其课程地位举足轻重。但就当前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情况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地位与教学状态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就课程中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规范化在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中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做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规范化,首先必须转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观念,其次才是从教学内容、评价方法和师生合作几个方面来改进和加强我们在高校艺术公共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市民文化和法治文化交融就是要把国家的法律和市民的意志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区别于人治文化的新的政治文明体系。这种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建设中的法治文化应该体现现代国家公民政治的特征和核心内容,即变成社会市民的公共政治生活实践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法律基础课在实施中的误区,即公共法律教育与专业法律教育混淆或与政治理论课等同以及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养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教学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的异化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存在技能化与专业化、非艺术化、非课程化、功利化等异化现象。要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就应树立主体课程观、素质发展课程观和体验课程观,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实现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角色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面临如何协调与政治权力关系、内部社会力量间关系的两大难题。培育公共精神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核心,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阐发着公共精神内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就是培育公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与公共领域的诉求相契合。因此,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拓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不应理解为法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性” ,其性质属于法学教育 ,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据此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并对大学《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对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最终应摒除消极影响,因势利导,不断繁荣校园文化,以期更好地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在思想教育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传授法律知识的功能。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注重针对性。法律类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层面应有系统规划,确保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稳定开设。法律通识教育也应当关注法律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