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人在岭南诗歌的生产过程中,岭南不仅仅是以地理的概念,而是以历史文化概念。更是以一种诗学意象进入诗歌生产活动。这种诗学意象主要以瘴疠和魑魅意象、客和囚意象、虞翻和尉佗意象三种意象形态呈现。这些岭南意象具有写实性特征,诗人以白描、对比、比兴等手法客观实录体验岭南生活的具体过程。上述岭南意象反复运用与中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贬官文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蛇意象,蛇意象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包含着四种文化意蕴女人与性;邪恶与凶残;自由与抗争;智慧与寂寞.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蛇的这四种文化意蕴累积并沉淀在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致使后来的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薛始亨是明代岭南诗人中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一位.他的诗作数量不多,却格调高古,个性独特,表现出浓重的遗民情结,充分体现了“风雅兴寄”的诗学追求.他不多的书序文字也集中反映了他重申诗教传统,追求“格调高老”、标举“曲江风流”,以汉唐诗歌为宗的诗学理想.他对明代粤诗的发掘及其地位的确立,对岭南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岭南近代爱国诗人简朝亮诗中的时务及其文化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近代爱国诗人简朝亮的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反思中西冲突,并试图重振世道人心、捍卫中华文化本位,体现并实践了“酌经史文言而济当时”的文学观。简朝亮的诗歌创作,典型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雪莱诗歌中蛇的意象运用最为广泛、突出和典型。蛇是其作品中暴虐的君主和教会人员的品质的象征.是与反动势力合流的魑魅魍魉的象征.是为虎作伥的文学评论家们的象征.从而充分体现了蛇邪恶的意象旨趣;诗人在作品中还借用蛇反叛、坚强、机智的意象旨趣歌颂时代的善与美;蛇也是雪莱笔下最能代表人类及大自然感官和精神世界的自然之物。雪莱在这些原始意象的链条上添加了时代生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将中国诗歌表达方式由意境的审美观照转向意象观照。在意象内涵表现上,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人采用现代象征主体性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象征化的“死亡枯败”意象、“荒原”意象、“黄昏”意象等意象群以证合现代人的主体意识及精神状态。在意象营构上,他们“随意造象”,并用象征主义的通感手段与意象的连接手段构造主体意象,从而使新诗意象具有玄秘性、变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象结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或意念的流动轨迹为凝聚点,为绾合、统摄全诗的轴心,经由极富匠心的剪接与组合,按照一定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的意象“空间”形态。形态各异的诗歌之意象结构安排也正是诗人心灵世界的镜像与写照。作者对诗歌中几种习见的意象结构形态——辐辏、辐射、拼接、并置之特征及审美效应作了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9.
诗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本文从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时代氛围对诗人审美情趣的影响等方面,对晚唐诗人马戴“消峭雅奇”的艺术风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初岭南诗人赵介的生平、结社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介是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是南园诗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名列“南园五子”是理所当然。他的现存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全面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个性性格、学术修养、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并形成了其独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清中叶岭南四家诗歌中隐含着二百多年前岭南语言的一些重要信息,诸如广东粤语中古庄、章二组合流与高频使用古代汉语前缀“阿”、客家话保留“爷”的“父亲”义项、闽语潮汕话无轻唇音与鼻音韵尾-m并入-ng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岭南汉语方言历时发展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2.
意象群是诗人进入创作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意象材料库。不同的诗人、诗人群体以及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人具有特色各异的意象群。意象群是随着诗人创作风格的逐渐形成、成熟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否具有完善成熟的意象群是衡量诗人创作风格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诗人意象群中的意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二是诗人各自的独特感受与创新。意象是意象群的内容实质。意与象是意象的两大基元。意象群的构建模式是以意和象为线索组成意轴与象轴构成初始的坐标模式,随着诗人创作实践的积累和丰富,意轴与象轴上的意象不断派生、扩展,使意轴与象轴不断延伸、交叉、对应,最终形成意象群构建的网状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千华的“岭南文化三部曲”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塑造多重的岭南形象,揭橥岭南文化丰厚复杂的内涵,但却陷入了迷失和困境.《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贯穿全书的女性审美意象使得岭南形象存在着被凝固化、阴性化的危险;《岭南田野笔记》以“魅”的叙事,渲染了岭南文化的神秘独特,但缺乏对文化与人性深层次的反思;《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试图呈现出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精致高雅、兼容开放的格局,但语言的程式化,鲜活细节的匮乏,叙述重点的不突出,使得审美表达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的创造,基于诗人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基于诗人对事物的强烈感受,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①好的意象,不仅应有明丽优美的外在形态,而且首先必须渗透诗人強烈的主观感受,应融化诗人深沉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诗人群”创作中意象的纯熟运用不仅是该诗派现代主义特质的重要标识,也是导致客观化抒情效果生成的因素之一。诗中的意象可分为三个层次:描述型意象、隐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三者在情感隐藏的深度及意旨蕴涵的丰富程度方面逐渐递增,产生的客观化抒情效果亦呈不断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最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 ;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 ;借“桃李”来讥刺趋炎附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7.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现代英美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忽然产生了兴趣,这自然有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偶合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意象主义诗人似乎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换言之,他们所醉心的乃是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派所标举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在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最先受意象派主将庞德所注目的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中的任何一位诗人进行意象分析,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后者更醉心于意象的经营,所拥有的意象世界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王维诗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9.
梁延橱是清代中叶岭南的重要诗人。他的写景诗描绘岭南各地山水,金石诗兼顾岭南学术与个人性情,社会时事诗则反映鸦片战争时期的岭南风云。梁廷辛片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就文化的历史传统而言,还是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来说,都带上了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家族传统和艺术个性,成为岭南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诗人崔致远与陶渊明生活在不同时代、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在他们各自所构筑的诗歌意象世界中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他们诗中的"羁栖"、"归去","家园"、"悠闲"和"孤独"意象是跨跃时空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