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南音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在2009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被视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角度讲,南音的声乐传承必须要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这是无可非议的原则.然而,在当今的南音保护传承中却恰恰出现了多数人听不懂的现实,使南音的传承受众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闽南地区南音已有千年历史,其能够传承至今,音乐界多认为在于它的固定调能保留其特色。但既有固定调,为何还存在五空管C、G首调,四空管F首调,倍思管D首调,五空四亻ㄨ管C首调,对此音乐界尚无定论。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包括黑胶木古唱片涉及南音“固首”体系中有指标价值的有三种:一是道光年《琵琶指法》、咸丰年《文焕堂指谱》、民国元年《泉南指谱重编》的“固首”体系传承;二是1953年刘鸿沟出版《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固首”传承史载,主要研究南音工ㄨ谱、五线谱、简谱的管门对照“固首”体系;三是新中国弦管南音“固首”传承三阶段,主要研究建国初、“文革”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南音“固首”体系的传承与南音非遗保护。研究发现,在南音历史传承的工ㄨ谱法理论体系下,弦管南音独特的“固首”双重唱奏体系,是保古存真“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传承的动力,该结论对于保护非遗南音特别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泉州市丰泽区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泉州南音在中小学校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1)大多数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2)学校基本没有开设常规南音课堂教学。(3)教师对南音的态度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教学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使用、培养专业师资、营造保护传承南音的大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思考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声乐传承须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但南音一直以本嗓演唱,且方言歌词很少有人能听懂,使南音的传承、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局限。文章在继承传统南音演唱的发音发声方法基础上,借鉴民族唱法,探索了南音演唱发声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艺术的代表,而馆阁作为南音文化传承典型场域,其历史变迁就是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厦门集安堂南音社的个案调查来考察泉州南音馆阁近代以来百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前、新中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3个阶段来其百年变迁的历程内涵和变迁特征,进而对南音传承做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南音之所以能盛行千余年而不衰,其工谱功不可没。作为南音的形式符号,南音工谱沉淀了厚重的科学传播思想。然,南音工乂谱的传播学研究是历年学界的研究空白,故,本文将力图补白该项研究。在南音的悠远历史中,工乂谱作为其音乐文化传承的信息载体,不仅传播了音乐信息,而且传播了汉民族音乐历史文化诸多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南音工乂谱,可以察觉工乂谱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意味深远。考究其源流,将有助于拓展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的时空纬度,延伸其活血命脉,改善两岸关系和世界多方民族关系。同时,深入探讨南音工乂谱传播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民间小戏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短小明快、健康活泼的形式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代代相传。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民间小戏在传承中面临巨大的困难。本文以广泛流传在山西省东部地区的左权小花戏为个案,总结民间小戏的传承途径和方式,探讨传承的机制,希望对其他民间小戏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南音韵味的传承,但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受到传承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很难实现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南音学习.而微信搭建的移动社会化通讯平台,以及微信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需求,为南音教育实现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传统南音学习方式与微信支持的信息化移动学习方式相结合,在保障传统南音知识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学习工具,帮助南音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和主动思考南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南音学习方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单一或者分散化机制,无法满足保护的要求。多元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以民间法、宗教等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特别是传统生态知识,或者社会学所称的地方性知识、乡土知识。具体表现为国家法方面,制定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民族地区加强地方性立法;国家法、民间法、宗教的衔接方面,加强民间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的衔接,国家法对民间法效力的确认,民间法与宗教无力解决的事项,由国家法提供支持;继续发挥民间保护机制与宗教保护机制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依靠国家保护机制。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保护机制、以自然圣境为代表的宗教保护机制、主要规范为世俗意义上的民间法的民间保护机制等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针对目前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方式需重新思考。通过从"全部保存""择优传承""创新传播""超越著作权""继承传统"5个方面的探讨分析,得出结论:对民间音乐的保护,除了以保存的方式"传承"昔日文明、以"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继承传统的"自己的创造"上来。  相似文献   

13.
保护与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既是政府有效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责任。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不是简单的把民间音乐记录在文本和影像资料当中,而是要镌刻进更多代人的心灵深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要得以有效保护与传...  相似文献   

14.
论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民间法因其地域性、民族心理性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关系,使其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具有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主动全面保护、"三同时"保护和等边保护机制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能工巧匠的减少及民间法自身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应摒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顾代价的消耗,充分发挥民间法的优先适用效益,切实保护好传承人并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依托民间法建立有效的外附激励机制和公平激励机制,设立专门基金会等,以发挥民间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保护和传承祖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它濒临萎缩和消亡之时,我们的抢救策略、保护机制以及它的传承问题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镇江是《白蛇传》故事的重要发源地和《白蛇传》故事口头传承的中心地带之一,由于时代进程的日益加快,目前正趋于萎缩、消亡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传承,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本文正是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白蛇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镇江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考察,对其传承谱系以及保护机制等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音"叫字"的方法和规则:南音"叫字"有文读、白读、混读、官话、外地方言、古语、外来语、变化音、交替读音等读音方法,并约定俗成一定的读音规则。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受到方言、师承等方面影响,泉厦两地南音的"叫字"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方音差异、读音法不同、用韵不同等方面。"叫字"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两地南音演唱的咬字吐音及旋律唱腔,使两地南音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南音艺术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南音的"叫字"。  相似文献   

17.
从兔爷的个案联系到传统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做了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是兔爷的新时代;第二方面是对于保护和发展概念的反思;第三方面是对保护和发展结合、在发展中传承思路的思考。意图为传统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寻找一个可参考的思路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古老的传承方式也因民间艺人的减少和经济效益的降低等主客观原因而日显不足。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是保持其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设计艺术教育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以延伸。可通过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增加民间美术专题讲座与现场展演、加强民间美术研究、将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等措施,加强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途径包括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对现有保护条例执行的监督;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当前的一大理论难点,有必要从人类学整体论出发,讨论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问题。民间信仰是广西红瑶传统节日、传统知识、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抽离信仰使这些生活内容变得躯壳化。对其加以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仰为一个复合的文化整体和社会事实,实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