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传统的商品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重新正确认识按劳分配理论,并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的新模式,这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设想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解,正是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设想。  相似文献   

2.
<正> 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一直把按劳分配视为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不仅如此,而且把马克思所设想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绝对化和教条化,而忽略了马克思这一设想的理论前提,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面对现实,本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作初步的探讨。一、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及具特点马克思曾经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在这些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按劳分配的经济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朵光芒四射的“奇葩”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中 ,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观马克思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只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结果。”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以劳动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 ,对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思想进行了革命改造而创立的 ,是在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源于马克思生前所设想的那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所以,二者确实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仅在其历史的前提条件上,而且在其实现的过程中,都与马克思生前所设想的那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个人消费品分配不同,所以,它必然具有一系列与马克思生前的设想所不同的特点.过去,人们往往看到那些共同的东西较多,甚至有的把它们当成了一回事,而对不同的方面认识较少,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认识,这就不能不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为此,弄清按劳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评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具备这种前提条件;我国至今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原则;应当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正确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有其理论前提和适用条件。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适用的经济条件不相吻合。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所讲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力的潜在能力分配,与马克思的原意并不相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之一,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理论一直把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按劳分配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模式所提出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或认识的真理性无疑也应该接受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根据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原理所设想的分配模式:是以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商品货币关系消亡为前提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直接分配,脱离经营成果、排斥价值作用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形式同马克思所设想的模式不同。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论述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著名原理时,提出了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原则。经过实践证明,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是科学真理。它的重要意义,已超出了分配领域,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在不断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能否得到正确贯彻,直接关系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能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具体进程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发达的程度,因而,按劳分配也就不可能完全象马克思原来设想的那套模式进行。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的客观历史条件出发,科学地分析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及其在现阶段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方式,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所具备的特点、实施的条件和采取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拟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今的按劳分配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非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在本质上一致的。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它的内涵、实现形式、实现范围、实现手段,还是它与其分配形式的关系,都与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表现出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一直把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但按劳分配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模式所提出的一种设想 ,这种设想或认识的真理性无疑也应该接受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及宏观收入分配调控机制,都是对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制度的发展与突破.这些并不是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否定,而是对马克思分配理论发展创新的现实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14.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着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基本设想是等量劳动领取等最产品,即按劳分配。马克思假设的体制基础是社会所有制的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在实现程度、方式及主体确定方面均存在着根本差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是当前理论与实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按劳分配的确切含义和直接的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矛盾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很难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坚持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商品经济。诚然,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和当年马克思的设想已具有某些新的特点,但是,不能以此来否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主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不仅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矛盾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很难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坚持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商品经济.诚然,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和当年马克思的设想已具有某些新的特点,但是,不能以此来否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主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不仅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确认,把价值关系引入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使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为基点,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性和其缺陷作出概略分析,以期服务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按劳分配学说,都属于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把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变成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的又一伟大贡献。但当时马克思创立的按劳分配学说,还只是停留在科学的理论分析上,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他所创立的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仅就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新发展,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确立,理论界重新掀起了讨论按劳分配的热潮,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是否存在按劳分配,王建国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略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空想性》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马克思的设想,认为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20.
重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财富的源泉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论述 ,试图阐释马克思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产权形式 ,进而论证按劳分配在我国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