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国旗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拧紧》自问世以来在英美文学批评界引起颇多争议。批评家们对于这部作品曾做出过许多全然不同的解读。对该文本的叙事进行分析表明,作者的叙事策略体现出他的叙事意图。詹姆斯在该篇的叙事旨在戏剧化地再现社会重负下的女性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熊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84-87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倾向于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因为文学作品是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映。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螺丝在拧紧》中人物角色的具体分析,揭示出该小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恐怖故事,它给我们展示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对现实的质疑。布莱庄园是19世纪等级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等级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影响,上层社会的腐化堕落,被压迫阶级的麻木和悲哀,可是在这个主流下面仍有逆反的暗流涌动。 相似文献
3.
在亨利·詹姆斯的著名小说《金碗》中,主要人物玛吉·韦维尔总是在一种平衡意识的支配下活动。她在人物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一种平衡,以求达到力量对等,由此主导了小说情节发展。直到一个符合社会标准和人物期望的平衡关系形成,持久的幸福才得以实现。通过运用结构主义诗学分析人物关系中力量分布的变化,解密玛吉的平衡意识,从而挖掘文本之下潜藏的詹姆斯的平衡观。 相似文献
4.
运用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探讨了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中期作品《波士顿人》中的物化现象.研究发现,美国内战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友情被物化,这有助于了解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精神面貌,对国内詹姆斯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在建筑、绘画、园艺等领域中流行的画意书写美学理念跨媒介性地运用到了小说叙事中。以詹姆斯的《波音顿的珍藏品》和《阿斯彭文稿》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詹姆斯画意书写的创新之处。研究发现詹姆斯在这两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画意书写派常用的透视缩短、色调对比以及衰败古旧的理念,把小说创作成具有双重视角张力之美的、透露着浪漫主义感伤情愫的画作。画意书写是詹姆斯尝试图像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他突破了传统画意书写以自然景物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人文场景,专门探讨人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早期短篇小说《德莫福夫人》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表现了对意识中心叙事手法的实验性运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在他人的“凝视”下展开的。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凝视理论,从空间结构、全景敞视和医学凝视等角度解读《德莫福夫人》中女性作为附属品被父权社会物化的地位。詹姆斯在该小说中描写了不甘于被男性操控、争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德莫福夫人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詹姆斯对女性地位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叶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7-169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巧妙地运用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爱与恨、世俗之爱与灵魂之爱、人性与兽性这几组二元对立象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彰显小说的深层主题。艾米莉用其非凡的艺术构思,用这几组二元对立象征构筑起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宓芬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3):252-256
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着眼于美国种族历史与社会现状,主张文学利用历史创造现在。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其戏剧《查理先生的布鲁斯》,研究其文学中的历史与文本的互动关系,探讨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有利于梳理鲍德温的历史观。鲍德温一方面通过设计独特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将美国种族历史文本化,再现暴虐的种族仇恨历史,揭示种族主义历史和白人的无知是种族仇恨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别具一格的剧本名称和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利用文本创造历史,强调种族仇恨的受害者并非只是黑人本身,而是所有的美国人,呼吁黑人与白人像兄弟那样团结起来以摆脱种族仇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相似文献
9.
叶拉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4-78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10.
郭国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50-53
《拧螺丝》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该作品永久的艺术魅力。叙述学理论指导我们通过对人物叙述者的分析,论证了文本叙事的不可靠性;而“互文性“和“无意识”的理论,则引导我们去探寻作为社会语篇的文本表层言语下面的深层内涵,即隐藏在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叶拉美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13-118,124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评议颇丰的惊悚小说。亨利·詹姆斯寓言式的叙事结构及巧妙运用视觉互动的叙事技巧,为小说增添了魅力。本文借鉴米克·巴尔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的结构层次和小说人物间的聚焦关系探讨小说中困惑与悬念的形成,不仅揭开了小说“迷人”的面纱,还有助于揭示聚焦者之间不平衡的聚焦权力关系及视点间的动态关系,对不同的阅读判断形成的原因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12.
李开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58-160
就詹姆斯·乔伊斯的美学思想结合文体学理论着力分析和探讨文体风格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研究《尤利西斯》中第一章“忒勒马科斯”、第四章“卡里普索”和第十六章“欧迈俄斯”三章中的“叙事体”这一文体技巧的语言风格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存在很多人物、故事情节和主题意象的反复呈现。借助互文性理论,发现吉根的小说存在三种互文叙述模式:一是聚焦于女性的孤独和人际关系困境的自涉互文书写;二是爱尔兰乡村故事里基于宗教虔诚情感基调的历时性互文书写;三是充分调动色彩与声音等感官叙述的跨界互文书写。正是其小说运用多重互文的书写策略,吉根创造出一个具有爱尔兰乡村传统的现代生活世界,凝聚对当代女性的孤独个体与婚姻家庭双重困境的哲学性展示,并尝试得出自己独特的思考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李兰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385-387
现代派小说家在语言形式上都是刻意创新的主观追求.在他们看来,语言是小说存在的家园,"写小说就是写语言".20世纪爱尔兰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部兼有短篇小说外在形式和长篇小说主题结构的作品,它在语言上体现了乔伊斯独到的艺术风格.作者采用文本"细读法"(close-reading)解读和阐释<都柏林人>,评价和讨论乔伊斯是如何通过巧妙地运用"同现"复现"破格"等语言艺术技巧,来展示小说这种叙事体裁的艺术魅力的. 相似文献
15.
杨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64-67
先秦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王朝的主导政治思想,但是关于法家思想在秦国及秦王朝的具体实践和影响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史记&#183;李斯列传》正弥补了这一缺憾.文章通过《史记&#183;李斯列传》分析李斯、赵高、秦二世对法家思想的接受,进而探讨法家思想在秦国和秦王朝的政治运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福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2-124
根据解构主义修辞学理论,分析蒂姆温顿的恐怖小说《冬日的黑暗》的“非理性”隐喻含义。该小说运用大量隐喻丰富了文本内涵,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认识,传递出更为深刻的人文寓意。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旅欧美国人物群进行了一一的展示,分析并证实了亨利.詹姆斯本人的生活经历及教育背景对其作品和写作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认为旅欧美国人物群在亨利.詹姆斯的跨国题材作品中的位置和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8.
李鸿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71-376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心》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婕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3,3(3):42-45
《黑暗的心》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向读者展示了殖民地非洲的腹地的图景,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在失去社会规范的约束后人性中本我的膨胀与放纵及欧洲文明的道德危机。约瑟夫·康拉德在这部篇幅短小的作品中,以其对象征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蕴。在国内已有的对该作品的分析批评中,大多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鲜有对其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作者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贾明德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9(2):58-63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米德精辟地分析了二者的“两难困境”及合理配置,“效率”与“公平”也是我国经济改革正在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优先”是应当的,但万万不能忘记“兼顾公平”,米德关于“效率”与“公平”要合理配置的见解,给我国经济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