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方面。无党派人士是一个特殊人群,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阐述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及沿革,对于无党派人士的界定,无党派人士所具有的代表性、政治性、党派性,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特点,著名的无党派人士。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们的素养方面无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实际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把禁绝个人利益的“完美性”诉求作为具体的、现实的标准。实际上,利益作为每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能被完全禁绝的。因此,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差的一个切入点。但是,“正确理解利益原则”本身是有缺陷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追求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对该原则进行规制,倡导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有限自利”与“完美理想”相结合的“正确理解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3.
从自由和正义的主题上探讨建立在气候协议基础上的“碳政治”运行的历史局限和利益本质.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特征以及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治理和国家有限理性行为的约束,表达建立“碳政治”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良好愿景.但现代性规则对“碳政治”的褫夺揭示了气候变化政治学的资本主张和利益诉求,气候分配正义下的“碳政治”表现为对技术和市场占有的有效性.因此,目前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主要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而环境本身的需求被搁浅.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构建的前提是承认利益多元和利益分殊。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行为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把如何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把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作为执政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作为自己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把“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诉求。因此,和谐政治本质上是“公平政治”、“有限政治”、“秩序政治”、“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   

5.
政治秩序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法律和伦理道德对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所进行的规范,以及在这种规范下的政治运行状况.政治秩序具有显著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所代表的一定社会阶级利益,决定相应的政治秩序.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所代表的是全体人民大众的利益.正是由这些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所决定,国家必然从所代表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活动进行有利于其利益发展的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里,存在看不同内涵的政治规范.在某个时期、某个…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现象:一是农民与市民相比政治权利缺失,没有权利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二是农民政治素质低下、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形成了“等、靠、要”的政治态度,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意识;三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去代表农民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政治上“失语”,政治上的“失语”则又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政治的角度考量。  相似文献   

7.
政治以利益关系为主题,政治的善是利益关系的某种均衡,它以利益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人们,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将善的政治决策体现落实在制度中。政治善的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决策依据、实施手段和评价尺度与道德不同,道德上可嘉的人有可能将美好的东西撕碎,道德上可指责的人有可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西方"代表制"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代表制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代表不一定由多数选民产生以及代表在多元利益诉求中无所适从的尴尬,使其饱受批评。困境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涨的个人权利意识和平权观念,唤醒了公民“在场”和“出场”的原教旨民主情绪,激活了代表观念的内在悖论;使局面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来自话语的迷惑,在同一性“代表”的语词背后,暗藏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偏好。克服困境的突破点或许在于以公民美德促成协商政治。  相似文献   

9.
面对个人品牌营销的媒体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发布的有关个人品牌的信息,表达了大众传媒与个人品牌营销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工具理性,但在双方的互动中也存在着话语权的隐性之争,个人或者公关组织试图通过自己握有的市场权力操纵传媒,掌控“新闻营销”活动。大众传媒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博弈,自我的博弈结果决定着与个人品牌营销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在政治史与政治学说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公意…即“人民意志”概念的提出,并把它作为整个行政系统行为的基础。 在卢梭以前。国家与政府这两个概念是不作严格区分的,从历史实际情况看也是无法区分的。统治者代表国家。政治权力更多地以历史传统与现实力量来表明其合法性。统治者虽然宣称自己代表着国家的最高利益,包括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往往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家族的利益,或统治集团的利益,对人民更多的是奴役与剥夺。统治者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呈频发态势,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危害极大,如何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而今,有些高校群体性事件防控还存在着政治观和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合理利益诉求渠道不顺畅、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不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利益诉求、网络舆情监管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同胞最强烈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产生了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不仅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同胞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政府应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来发展民族经济;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同胞教育水平,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油气资源是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优势,以美国、俄罗斯为主的一些世界大国纷纷参与该区域的油气开发,彼此之间展开油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油气竞合背后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面对这一形势,中国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重视“两种利益诉求”、利用好“一个纽带”和“一个平台”,即:有效平衡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关系;重视印度与日本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纽带作用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从而确保我国能源战略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4.
在复杂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表述是不一样的,由官方文书、档案和民间记述组成的“话语系统”共同描绘了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从今天现存的史料中解读1897年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巨野教案,并将史料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就会发现不同的史料背后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集团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民间、清政府、外国教会对巨野教案的不同叙述代表了其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以及不同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诉求,都是为各自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历史的复杂性要求而且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现.  相似文献   

15.
两岸由于复杂原因,“政治冷,经济热”,民进党的两岸经贸政策受到各方关注。民进党两岸经贸政策的规划和调整是以服务于“台独”为出发点,但在不同时期,策略选择不同。民进党当局两岸经贸政策的调整过程、战略目标及其效果总是与一定的政治背景有直接关系,充满台湾当局政治诉求与业者利益考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启蒙时期,墨家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以“非攻”为核心的和平发展思想,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在当今时代,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社会民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由我国提出的倡导国际间的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也具有极强的思想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国际秩序是指处理国际事务和各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中国一向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明显具有“泛美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特征。二者主要在目标、基础、本质、利益倾向和设计模式上存在不同。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国际冲突相关联。由于中国主张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它最终一定通过战胜代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美国的国际新秩序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关于国家的学说,存在着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然法理论的对立,黑格尔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二者并超越二者,但他把国家视为市民社会与家庭组织的本质、目标和真理。在马克思之前,国家被看作代表伦理要求、最终目标、普遍利益的、永恒的、能动的组织机构,而马克思则视国家为工具性的、代表特殊阶级利益的、从属性和过渡性机构  相似文献   

19.
缔约利益是指缔约磋商当事人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利益,其具有实存性、绝对性的特点。当缔约利益受到第三人侵害时,利益主体也会产生“利益复位”的诉求。大陆法系既有的理论与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的问题。《美国侵权法》重述第37章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未来的《侵权责任法》应当建立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儒家为代表的“重民”思想和法家“一刑”思想发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庶民”“无奈”的政治诉求 ,也是封建君主所着力营造的氛围 ,其目的在于维护“君”的利益和统治 ,而非“庶民”的基本权利。“君”的例外以及各级官僚和贵族仿而效之 ,使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可能真正得以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