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沈璟的一个重要的戏曲理论是对戏曲创作中曲律的强调,为此他编著了众多的曲谱韵的书来规范、指导当时的戏曲创作.本文从明中叶剧坛创作与发展的实际、戏曲理论家在沈璟曲律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及沈璟致力曲律理论、编著曲谱的动因等三个方面对他的曲律理论的成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明代曲坛对沈璟曲律理论的不同评价,阐述了沈璟曲律理论对当时戏剧创作的指导意义以及理论上的欠缺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油画是一种源于西方,影响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段。将戏曲元素运用到油画创作之中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重要途径。我希望通过创作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将戏曲艺术借助西方经典的艺术载体得到另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使中国油画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属于曲牌体戏曲,但其曲牌构成,无论引子、尾声、联套都比较特殊,其功能与昆山腔相比,随意性较大.曲牌在使用方面较为混乱,往往有遗落、减省,甚至改调歌唱的特点,最终导致曲牌解体,这是弋阳腔由曲牌体戏曲向板腔体戏曲转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中,曲牌类的划分、宫调的出入互用、帮腔和滚调对曲牌的破坏等是重要原因.弋阳腔曲牌对板腔体形成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板式的节奏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对晚明皖南戏曲家的影响 ,探讨李贽对梅鼎祚、潘之恒、汪廷讷的戏曲创作和戏曲观的影响 ,他们得风气之先 ,在戏曲创作或评论中表现出追步文化新潮的意识 ,开拓戏曲创作主题 ,扩展戏曲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6.
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弋阳腔最初为诗赞体戏曲。后接受佛教俗讲梵呗及说唱文学影响,在南诸宫调的直接推动下形成南戏声腔,变为联曲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了诗赞体戏曲的若干因素,后来发展产生了滚调。又吸收弦乐,促成梆子腔及皮黄腔的产生,最终形成板腔体的戏曲音乐体制。  相似文献   

7.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作为戏曲创作成绩卓著的福建省,在现代化问题的探索方面也站在了时代的前锋。在总结福建新时期戏曲创作得失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至上世纪末的20年间,福建戏曲界对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戏曲创作必须具有当代意识;戏曲艺术形式应该法古开新;戏曲现代戏需要“戏曲化”,其探索与不足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创作家,他以文人兼商人的身份,把戏曲的娱乐性与教化作用相结合,其戏曲理论从结构、词采、音律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戏曲的商业性质。李渔的戏曲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和实践经验,具有独创性,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伴随清朝国势的发展变化,传奇的创作和演出也进入了极盛时期,洪升的《长生殿》就是这极盛时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长生殿》都堪称是一流的作品,它不仅成为同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因此,研究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并能从中窥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发声器官的伸缩性很大,机能变化多端,不易控制。要达到发声机能相互协调与平衡,主要靠有效地控制气息与充分地运用共鸣腔体来实现。因此,根据人嗓的发声机能,以对气息的控制和共鸣腔体的运用去进行科学辩证的训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生产(包括其创作与演出)基本上是由其主演者所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开始筹划戏曲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众多原本和戏曲没有太多联系的新文艺工作者被调入戏曲界,着手改造传统戏曲,创造新戏曲。于是,形成于近代欧洲、在戏改运动前已被新文艺工作者用于话剧和新歌剧创作的"专业分工创作方式",被引进了戏曲界。自此,在戏曲的创作中,编剧、导演、音乐、表演和舞美各行之间开始形成清楚、严格的分工;编剧、导演、音乐和舞美的职能加强,主演者不再主导艺术生产。结果,由此而产生的新戏曲,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美学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形态和特征;而"专业分工创作方式"的运用及新戏曲的形态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同时又是戏曲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导演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理论的宝贵遗产。要正确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价值,必须从李渔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谈起。  相似文献   

15.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曲家。芥子园主人《弁言》说:“海内文人,无不奉为宗匠,鸡林词客,孰不视为指南。”包璿《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叙》甚至说:“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李渔既然如此为当时文人乃至妇孺所推崇,当然不会只是由于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建树,而主要是由于他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只是专力于他的戏曲理论的研究,而对他的戏曲创作则几乎无人问津,偶尔论及,也只是以庸俗肤浅而嗤之以鼻;“创作是蹩脚的”似乎已成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我们习惯于只是简单地在古  相似文献   

16.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17.
歌曲的旋律线决定声音的走势,无论旋律线上下行,还是平行,都要在喉头稳定、气息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声音的走势,就会受到挫折而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唱好一首歌或一个完整的乐句,其起音十分重要,无论硬起音还是软起音,都要在仔细分析全曲结构、内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前提下加以判断,否则就不能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涵.呼吸在歌唱中至关重要,一吸一呼都要适度,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声音的正常发挥.准确地运用共鸣腔体,是获得宏亮优美歌声的重要条件,为述此目的,就一定要分别不同声区来运用共鸣腔体,即分类运用,协同作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歌曲的演唱中,咬字吐字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区分不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逐一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独特多变的叙述结构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人称的多变、以写实为主调的"生活流"式结构、以想像为基点的心理时空结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和孟称舜的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都以重情著称,两人都热衷于对情的倾诉,但两者的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本文从创作手法、情的内涵、情与理关系等方面对之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文体形态上表现为场次安排、角色行当和叙事格局三个方面,普遍采用点线式结构,包括单线型、双线型和变异型等结构形态,在结构方法上体现出首尾贯穿、照应埋伏、一线到底和一人一事等方法。古代曲论家对戏曲结构的逐渐重视,使得戏曲结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戏曲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对戏曲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