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七天》分为七个章节描写了"我"在死之后,回忆起生前的点滴生活。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同时又令人感到荒凉和苦闷。但是,荒凉的背后,却是作者对于温情的渴盼。本文着重从《第七天》的叙事风格、叙事主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死者》既在写实的层面上对“死者”进行追忆 ,同时也在象征的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都是“死者”。小说通过“死者”已死 ,“生者”却还要忍受“偷生”的折磨这一处境 ,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作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产物,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并蜚声中外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则以寓言漫画的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的缺失及其人生的虚无与荒诞。在此基础上,钱钟书进一步强调了一种不畏终极的虚无与荒诞而进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气,这与鲁迅所倡导的"绝望的抗争"的人生态度,与冯至所倡导的"正当的死生""正当的为人"的人生态度,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比如作品的"荒诞"主题,就颇有研究价值。贝娄通过小说的"荒诞"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乡土文学创作面临整体性衰退的困境。《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丛书》展示了安徽省小说界中青年作家群体立足江淮、坚持人文关怀的创作实绩。其中,苗秀侠、余同友、郭明辉、杨小凡、曹多勇、陈斌先等持守直面当下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屋角的战争》、《我们村庄好风景》、《夏娃是个什么娃》堪称近年国内乡土文学的上佳之作;陈家桥、何世华则不懈地进行先锋艺术探索,《猫扑脸》、《窗帘》、《顺民》等作品揭示当代世界的荒诞实质、神秘力量,对人生困境展开形而上的哲理、诗学探寻。  相似文献   

9.
《第七天》结构上存在一些纰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七个板块之间内容不“平等”,显现了拼凑的痕迹;2.“堆砌”、“拼贴”新闻故事,导致章节之间的凌乱;3.部分内容刻意强调,导致一些句子或段落的重复、啰嗦.可以说,小说从句段到章节再到板块,都存在独立性或关联性欠缺的问题.这些结构纰漏不仅影响了作品思想表达的深度,也影响了作品艺术成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约瑟夫.康拉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黑暗的心》(1899)、《吉姆爷》(1900)和《诺斯托罗莫》(1904)等作品,而关于《间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存在主义的荒诞理论为基础,分析《间谍》中所展现的荒谬的叙述方式、荒谬的外部世界和荒谬的人物形象,探讨康拉德对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萨特是一位融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大师。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这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萨特小说创作中的一条中枢神经。萨特存在主义小说敢于揭示世界的荒诞性,表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偶然性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但作为透视荒诞世界的一面麾镜,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仍具有警示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荒诞与真实——卡夫卡的《变形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小说荒诞中见真实,真实中寓荒谬,形象地揭示了人的本能及无意识,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本质世界.  相似文献   

14.
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归家》,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剧情却充分显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可思议。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来找出他们反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余华自以先锋作家身份登上文学前台以来,一直将苦难、死亡做为主题追求。《第七天》也正延续了这种策略,但与余华前作不同的是,余华在新时期显示了对现实主义叙事策略的偏重,同时又体现着对新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的有意为之。本文从余华新作《第七天》入手,在后先锋视域大背景下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得、失进行了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金庸的小说内隐着一个江湖世界的陷落和世俗社会崛起的内在理路。而世俗社会的崛起则使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彰显出了明显的荒诞意味。从金庸小说的整体谱系来解读《鹿鼎记》的荒诞意味,有助于理解金庸武侠世界的内在困境以及破解金庸小说以武侠始而以反侠终的谜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一些作家的创作,余华便是其中一位。余华通过对人的生存层面“具体苦难”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存在”状态,揭示了“合理生存”的荒诞性,隐喻着中国社会尽管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是,仍然没有完成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这种任务并不是西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警诫着在如火如荼的经济革命中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变革者们,在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切被冠以崇高的文化背后所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进而启迪启蒙主义不应该被机械于西方文化的启蒙化和传统文化的祛魅中。  相似文献   

18.
<南下>剧中王三成的红头绳儿,思远和周玉的拥抱,玉秀"拖死他"的狠话等细节有着真实和荒诞的结合,不能简单而论.历史的真实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标尺.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现实的场景.辩证地分析才是欣赏电视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余华新作《第七天》以第一人称(死者)的冷眼旁观叙事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对主人公死后七天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铺陈,通过把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一体化、一致化,映射现实,针砭时弊,显示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写作姿态和关注人伦关系的伦理意识。作家冷静、客观、中立的叙事特点和对主观心理、虚拟世界的关注与表现,体现了余华强势控制的"作家姿态";但他在写作中又多少显得有点局促不安、绵软无力、被动而受迫。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为"主观作家的被动写作"这是余华与作品《第七天》相互关系中暗含的悖论所在,也是余华小说的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介绍霍克斯独特而激进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短篇小说《恐惧》,说明他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使用了戏仿和想象手法展示给读者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又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一个心理世界,从而使读者在比较中对自己荒诞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