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十一年(936)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与辽朝。辽太宗假借托梦方式,将中原佛教信奉的白衣观音尊为契丹皇室家神。一近年有关辽朝历史的著述不断出版,而在涉及辽朝宗教信仰方面,许多著述只讲儒、佛、道的传入和影响,很少涉及契丹巫教。事实上辽建国后,始终维护着对契丹巫教的信仰,而且在辽初期,契丹巫教在宗教上仍占有优势地位,它对辽的军国大事发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原始宗教的产生正根植于此。因此,原始的宗教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然崇拜。契丹人也不例外,他们崇拜山,崇拜天,崇拜太阳。因为崇拜和敬畏,担心会因为自已的无知而冒犯神灵,所以需要与山神、天神沟通,及时了解神的意图,需要神灵为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因此,在契丹人的生活中,巫作为沟通神灵的使者,在契丹人的早期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辽朝建立后,巫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被保留下来,仍然在契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  相似文献   

4.
后唐在建国过程中有效地抵御契丹南进 ,司马光认为是由于投奔契丹的汉人韩延徽的作用 ;胡三省及今人提出异议 ,认为当时晋 (李存勖王号 )兵力方强 ,可以抵御契丹的侵扰。通过对李克用、李存勖对契丹和战关系具体考察 ,我们可以认为 ,兵力强固然是战胜的基本条件 ,但后唐在建国过程中对契丹南进的主导思想及采取的抵御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它源于宇文鲜卑,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金灭辽之后,契丹逐渐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到现今为止已很难找到契丹人的种种生活习俗。本文从契丹的族源入手,通过对契丹人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婚姻形式、家庭形态四个方面的论述,让人们对契丹人建国以前的生活形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教的传播是多源的,或从回鹘传入,或从中亚传入,或从中原传入。来源不同也使佛教崇拜的风格呈现多样性。加之契丹人原始宗教、摩尼教与聂斯托里教的交互影响,也使得契丹佛教不同于其他地区,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907—1125年)纵横草原、大漠与传统汉地,积极汉化并发扬佛道儒教法,对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辽亡后身居云南大山深处的契丹后裔们,仍然保留着部分辽时契丹人的佛、道、儒教信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特色,同时他们的聚居区域亦留有与辽时契丹人不同的捺钵文化遗存。通过对云南契丹后裔宗教文化存续和捺钵遗存现状的研究,可以完善并丰富云南地区契丹后裔研究理论成果,推动云南契丹后裔族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契丹社会笃信萨满教,尽管建国后,不断受到中原地区封建文化思想以及佛、道、儒教的冲击、渗透和影响,但是契丹的萨满教信仰始终盛行不衰,一直是契丹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多神教,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分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契丹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贯穿其民族兴衰的始终。本文旨在根据所学,管窥契丹人祭山和祭祖的风俗,谈一点肤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遵守的生存信条,在辽代,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不仅是契丹民族生活的好帮手,为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提供很多便利,而且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辽代历史记载及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进行梳理,简单叙述在辽代与契丹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动物。  相似文献   

14.
麻扎朝拜主要指以获取麻扎庇护或以拜访为目的在"伟人之墓"(mazar)举行的礼拜、诵经、祈祷、祭祀等仪式活动。麻扎朝拜在维吾尔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农村朝拜麻扎已成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宗教活动。维吾尔族中大部分麻扎的职司功能上具有综合性,人们带着各种目的和祈求前来朝拜。但是还有不少麻扎具有某种专业职司,满足朝拜者不同的需要。研究麻扎的功能为出发点,可以看到,麻扎在维吾尔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与民众文化行为发生的联系。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对麻扎功能及其有关仪式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清真寺功能的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具体体现与象征,伊斯兰精神正是以清真寺为媒介渗入到穆斯林心中的。在现代社会,清真寺在穆斯林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巩固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协调内外部关系、提供族群认同的场景、政治引导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打击毒品犯罪这样一个社会难题上清真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6.
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街居制则是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出来的以实现基层民主的管理制度,它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民众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城市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愿,凝聚了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我国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性资本是指为了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持续收益,个体从宗教和其他信仰中接受的有关人生意义、目的、使命和价值观的认知。灵性资本在扩展人们选择的范围和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转型期中国人灵性资本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调试与改造是国家重塑乡村社会以期实现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个人主体性建构要素,私人生活在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文化模式下往往隐而不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社会改造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使私人生活从农村青年的传统关系网络剥离,并将其纳入国家管理变得愈加重要。在建构农村青年私人生活的诸多要素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关键角色。早期大众媒介多以权力中介化的角色与功能而存在,随着大众媒介日渐嵌入农村青年日常生活与交往场景,媒介化成为大众媒介影响青年私人生活的核心机制。正是这个过程使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实践经验及其意识发生变化,同时改变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高校校训在不断的演化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高校校训的来源、类型,还是高校校训的特点与内涵,均体现着高校的个性与特色.国内外高校校训,鲜明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我国高校校训大部分来自于儒家经典著作,注重强调人的道德义务与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反映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国外高校校训则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的是宗教思想文化,主要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此外,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校训继承、诠释、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高校校训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