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上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人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作恶出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无知,无人自愿作恶,所以明知故犯的情况不存在;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完善了他的思想,如他把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部分引入道德,对有知识的状态进行区分等。这些思想为亚里士多德解决明知故犯问题做了铺垫;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明知故犯的人,恶是出于意愿的。  相似文献   

2.
解读柏拉图理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人与神的交流方式上,苏格拉底表现得对神无所求。"不信城邦的神"指的是不以传统方式接受城邦的神。对苏格拉底信仰的新的神灵——戴蒙——所做控告,原因不在于戴蒙的道德化,而在于戴蒙的私人化,以及在戴蒙和理性(反诘)的共同作用下,苏格拉底才能确定神灵以各种方式传达的真正意义。苏格拉底的哲学审查——诘问——始终与智慧问题密切相关。苏格拉底的"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智慧"的对比,彰显了苏格拉底对神灵的谦卑和虔诚。  相似文献   

4.
周国平 《社区》2012,(32):24-24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认为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而苏格拉底的哲学则纯粹是人事哲学。于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便在这样的划分中被人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通过对"自然"的词源学考证、通过对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基本思想的分析、通过对柏拉图文献的研读,可以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仍然是一种自然哲学。因为他的哲学不仅继承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思路,将人也包括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之中,扩大了自然的含义,而且他提出的关于自然"本身"的理论还丰富和深化了自然哲学思想。他创建的研究人的自然方式开启了从存在论上研究人的方向,这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精神,更在于赋予理性以实践(道德)意义。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自我”。苏格拉底之哲学堪称“理性主义的伦理学”,他首次将伦理学纳入哲学视野,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理性主义命题;同时为寻求真正的伦理学知识,他提出了“是什么”的科学思维范式,奠定了西方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极大的推进了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作为苏格拉底最杰出的传人之一,曾师从于智者且对昔尼克派影响深远的安提斯泰尼无疑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苏格拉底主义。然而,他却常因对人性、社会和知识的激烈批判而被指斥为厌人、厌世、反智的悲观主义者。但安提斯泰尼对人(群)的关切、对践行德性的乐观、对人的"性""欲""能""力"的肯定以及对情景修辞法的使用等,皆表明他并非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犬儒"、悲观。很多时候他只是为反驳辩敌、劝说世人或传达不同建议而显得有一些"愤世",然而其哲学实践背后的人性假设、社会态度、教育规划,乃至发奋努力,却不可与"悲观主义"同日而语。深入检省这一"悲观主义"标签及其附带的刻板效应,将有助于理解安提斯泰尼的苏格拉底主义立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人是神的影像,人性是神的赐予,因此人性不仅神圣而且善良。少数文献表明人具有作恶的可能,但都没有超出人类双重性格的基本认识,即人可能行善也可能作恶,没有证据表明人出于天性而注定作恶,所以古埃及伦理仍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善良的本性使自我塑造成为可能,而培育更是品性完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问题”由“德性即知识”和“德性可教”两个命题所构成,围绕这两个命题存在着长期误解和以讹传讹现象。“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而是源于亚里士多德转述而由后人“过度诠释”的“假命题”:“德性可教”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原本观点是“德性不可教”。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阿里斯托芬之爱与苏格拉底之爱。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追求完整和整合,在于自爱;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阿里斯托芬之爱侧重于人的身体;苏格拉底之爱侧重于人的灵魂。而笔者认为人类之爱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张力下生存,这种张力体现于"渴望"之中。爱的存在一方面渴望并由此维系着个体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又以这种渴望为内容,自由地敞开而又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将这句箴言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之中,用以解说哲学的使命。它使得哲学在苏格拉底这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它也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便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真理的深刻内涵,并且也为近代哲学把认识论提升到研究首位提供了理论启发。因此,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之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而佛教经典中却有‘有才能之畜生’的说法,即是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它与美德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池田大作的恩师户田城圣对"知识"与"智慧"作了严格的区分。池田大作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儒家对善的理解,认为智慧和慈悲以及知行合一才是创造和平、幸福和价值的源泉,这是知识的"善"用。这种"善"是东西方传统伦理的交汇点,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认为,个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是导致人的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为代表的作恶之人,缺乏明确的作恶动机,犯下了"平庸"的罪恶。阿伦特从以艾希曼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维能力与作恶之间的紧密关联,缺乏政治性的思维能力是产生"平庸的恶"的根本原因。个人的"平庸的恶"与极权主义的"极端的恶",共同摧毁了人的自由和尊严。阿伦特指出,思维是我与自身的对话,是克服"平庸的恶"的方式,它能够通过反思经不起检验的规范、释放评判是非善恶的判断,来有效地抵抗罪恶。  相似文献   

14.
斐奇诺不光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还重视他作为"人"的有限性。作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认为这一有限性只有上帝可以补足。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终身致力于治愈人的愚昧,真诚地承认自己无知,有助于虚心接受神的指引,从而巧妙地将其与基督教教义融合,斐奇诺特别强调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实践,认同他的爱和哲学的教育。他还将苏格拉底类比于耶稣,认为他是耶稣之前的基督徒,极大地改写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苏格拉底,特别是斐奇诺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当做耶稣式的哲学家,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英雄,也即最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15.
论"以音考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历代字书存留下来了成千上万的疑难字,为了大型字典的编纂、大型字库的建设、汉字字种数的统计、汉字谱系的建立以及全汉字的规范与整理,这些疑难字亟须作出考释.考释疑难字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需要科学的方法.关于考字方法,清代学者曾提出"形音义三者互相求"及"以经考字"的学说,应该说这些考字方法并不过时.但是,由于疑难字在字书中保存下来的形音义信息并不平衡,加上音义信息由于传抄失误或编纂失误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具体考释疑难字时,往往要倚重一头而兼顾其它.主要利用字书保存的字音信息并参考字形、字义信息从事疑难字的考释,本文称作"以音考字".  相似文献   

16.
从德性与知识的关系出发,各式各样的追随者将苏格拉底对幸福的看法发展为三种基本理论:德性工具论、德性自足论和德性至上论。从"灵魂"和"幸福"的原初含义看,苏格拉底的幸福观更贴近"灵魂"的原意:保持"活"的生命原则,并在活的过程中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诘问"是审查生活、获取幸福的重要手段。"好人"不是通常意义上道德高尚的人,而是善于统筹一切、使之真正有益于自我人生的人。"死后"则开启了灵魂的新航程、生发出"幸福"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取头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本文提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应全面正确对待,并具体分析了其对当前教学的有益启示及不足。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高尔吉亚篇>中借助苏格拉底提出一种"知识性技术"或"技术性知识",其中,"能知"与"所知"直接合一,呈现出一种纯然"透明"的心理状态,即它必定能够透过这些心理状态看到这些心理状态所指向的实在.就命题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的人所知的命题肯定是真命题而且他也肯定知道所知的是真命题;就技能性知识而言,一个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所做作为的肯定是完善的目标而且他肯定能够实现他所做所为的完善的目标.因此,对于一个具有"知识"或"技术"的人来说,无论是命题还是行为,都是不可错的.基于这一知识概念,柏拉图不仅批判了作为"信念性技术"的修辞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它毫无力量,而且柏拉图还建构了其自身的"本真性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尼采在其著作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批判,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同时也杀死了希腊神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把理性的"善"作为最高的幸福,而尼采看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是这种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发展的结果,而尼采的使命就是要颠覆这个苏格拉底主义的传统,并且克服它带来的后果,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