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本特点 ——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持续加快。2012年,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72%、66.4%、68.2%和69.4%。武汉城市圈、江淮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分别达到4个、5个、4个和3个。  相似文献   

2.
程商政 《决策探索》2014,(20):66-6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6%,预计2020年将达到60%。为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政府需要对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转移农村人口约1.2亿,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所耗费的城市建设费用为5万-6万元,在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每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成本约为2.5万元,则至2020年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为6万亿-7万亿元,城镇化转移人口的生活成本总额约为3万亿元,城镇化建设总资金需求量为9万亿~10万亿元。  相似文献   

3.
重庆直辖以来,涪陵区始终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项目支撑、点线结合、综合开发、优化结构、配套完善、狠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区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至2005年底,涪陵城镇化率达49%,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超过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涪陵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9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3倍和1.8倍,为把涪陵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1,(11):14-15
“十一五”时期.广西坚持把城镇化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培育壮大城镇群.坚持生态立市、特色建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战略.城镇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广西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3.6%提高到2010年的40.6%,提高了7个百分点.共约有35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1500万—1800万左右。按照一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现状,大部分新增城镇人口由外来人口补充,其中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数量具大,从其年龄构成上又以青壮年居多。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措施,引导城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输出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进行实践总结的。  相似文献   

6.
加快城镇化建设,承德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谋得更深,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体讲,是确立一个目标,突出一大特色,把握六项重点。确立一个目标:构建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承德,努力实现城市产出性的最大化和宜居性的最优化。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3.6%;到2020年,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和今后二三十年将是我国、我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要由2003年末的40.53%增长到65-70%,平均年增长为1-1.5个百分点。如何科学地、优化地形成,笔者认为:应该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圈为主体架构,以下几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出让的工业化与城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企业集聚效应和土地财政引入城市经济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土地出让行为对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地方政府最优的土地出让策略是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住用地,来降低企业成本并增加财政收入和公共支出,共同达到吸引企业、促进生产并推动城镇化的目的。基于全国1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这一土地出让策略基本有效,但其效果随着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城市间地租竞争也可能对彼此的工业发展和城镇化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彬 《决策导刊》2004,(3):26-27
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3.3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5.3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18个百分点。到2003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87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增加到58.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0.41%。  相似文献   

10.
中原崛起的主要标志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河南人均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0%以上,非农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襄城是一个有着684.8平方公里版图面积、50万人口的市辖区,近年来,该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半于2011年达到71.5%,根据区里的规划,到“十二五”末,这个数字还将大幅上升到92%,实现全域城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国总体的城镇化率将超过50%,国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0%,将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不等同于简单的造楼,而应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保障农民工权益,让农民变成市民。  相似文献   

13.
林楠 《决策与信息》2013,(11):217-219
运用面板数据对2003—2011年间山东省十七地市财政在科、教、文、卫四个方面的支出与城镇化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医疗卫生支出对城镇化质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文化支出与城镇化质量负相关,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小依次是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尚出于加速阶段而未达到较高水平的城镇化,另一方面对城镇化质量的衡量侧重居民物质生活水平而轻视居民精神层次,未能全面的体现出以人为本质的城镇化,因此拓宽城镇化质量内涵纳入市民意识必要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多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新型城镇化并非城市人口或城市面积的简单扩张,应把握3个关键环节,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提高城市化的内在品质,这样才有利于真正实现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质量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波  王铮 《管理评论》2007,19(6):37-42
社会发展中的均等问题是增长理论的重要课题。基尼系数作为度量均等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一直为理论界和宏观政策部门所关注。论文通过对中国基尼系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主导着我国基尼系数的波动历程。在未来十几年里仍然会起重要作用。并且发现与前我国基尼系数的发展已经到了接近或达到倒u型曲线顶点的水平。实施不同的宏观政策,达到倒U型曲线顶点的时间不同。在论文分析的几种情景中,最早2005年,最晚到2010年,基尼系数将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6.
《决策导刊》2011,(7):50-50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足县城乡建委加快推进“1234”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城乡建设呈现出力度大、投入多、速度快、质量优的良好发展态势。去年宜居大足建设完成投资24.06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2.1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4.03平方公里;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2.5亿元;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亿元;建成巴渝新居2598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105户;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1,(41):30-31
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指离开本乡镇非农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为1.53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3.2%。要促进如此庞大的“民工大军”市民化。所需城镇化成本将非常巨大。 2010年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市民化的总社会成本为9.8万元/人.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六项工作重点,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今后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0,(33):27-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城市化率近年来每年上升1.2%左右,现已达到46.6%的水平。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十二五”期问,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同时,麦肯锡研究院也认为,再过几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中国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9.26亿,到2030年将超过10亿。  相似文献   

20.
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是促进城镇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逐步完善,客运高速化将进一步加快,而综合交通条件改变将对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影响,因此四川省应适应城镇化的动态变化,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建设,积极应对城市机动化水平提高,构建与全省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