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9年,我第一次到中国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代表团任职。此前,我虽然曾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过六年,对国外情况有所了解,但对美国和联合国却知之不多。由于当时北京到纽约没有直达航线,我们乘中国民航飞机取道巴黎,然后转乘美国航班飞往纽约。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我和九个小伙伴通过学校(广西大学)的选拔,到美国肯塔基州的摩海德州立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美国朋友,体验到异国的文化,更体会到要想学好英语,一定要大胆说出来。初来乍到常常不敢说话初到美国时,我们这些中国孩子都比较羞涩,几乎不敢主动与美国同学聊天,这或许与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传统有关,也与我们不敢"班门弄斧"有关。  相似文献   

3.
何如平 《社区》2008,(7):31-31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家租住在一个华人为主的社区,我的房东罗斯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他为人幽默风趣,整天笑呵呵的。  相似文献   

4.
苗祖荣 《社区》2008,(1):36-36
我当年的一同学到美国留学,近日回国探亲,我们几个同学便约他一同出去聚一聚,请他谈谈美国的见闻。那天我们开车去接他。到了他家楼下,见他还没下楼,于是我们便在楼下按了几声喇叭,示意我们已经到了,只见他从楼上窗口探出头,对我们使劲地摇手。可我们并没明白他的意思,而仍以按喇叭的方式回应他。  相似文献   

5.
黄其庄 《老友》2010,(9):65-65
我和老伴到美国探亲,在那里逗留了半年,到东部和西部各旅游了一次。我们在那里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真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城市里的一道文化景  相似文献   

6.
何如平 《社区》2009,(3):58-58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美国,股市暴跌,很多大公司都破产了,失业人数剧增,民众消费力骤降。舅舅家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我在美国旅游期间在他家住了一段时间,虽然他家远离金融风暴中心华尔街,但我还是体会到金融危机切实影响了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聪明的动物     
我们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到底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6月初,我到美国开会、游历,碰到了一些小事,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体会却很深。  相似文献   

8.
张朝阳 《可乐》2011,(4):56-57
我们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我没有把搜狐做到最大,主要归结于客观原因。成功有偶然性,需要运气,李彦宏就比我幸运。我融资的时候,互联网在美国刚刚爆发,没有人相信可以在中国做互联网。1996年去美国融资,人们凭着对中国很盲目的兴趣扔了一些钱。我的第一批投资人就是这样来  相似文献   

9.
1983年,我们去美国时,正遇上国内副食品供应紧张,许多地区一年才发半公斤至1公斤鸡蛋票。到美国一看,鸡蛋、鸡腿到处都是,那是最便宜的食品。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 《可乐》2010,(4):56-56
我是在上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赫赫有名,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这一年没学到什么创新东西。很一般化。  相似文献   

11.
青春期的躁动就像半空中的风筝,总想挣脱牵着我们的那根线,渴望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来美国之前,我以为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自己自然而然就独立了;到美国之后,住在叔叔家跟自己家没什么区别,才发现离真正的"独立"还很遥远。其实,我心里老想,如果不住在叔叔家而是在学校寄宿该多好。大部分人都觉得我住在叔叔家是最好的选择,何况叔叔在美国行医,洋婶又没事干,唯一的事就是琢磨吃什么,  相似文献   

12.
陈依凹 《华人时刊》2009,(10):83-83
才到美国的第一个暑假,我便和警察打起了交道。 留学生每到暑假都得四处打工挣钱,我也不例外地加入到找工队伍之中。但由于是外国学生,加上我刚到美国,没有汽车,在这出门就上高速的地方就像缺了腿的残障人员,使得找工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3.
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辞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我对他们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相似文献   

14.
昔年的唇枪舌箭,如今已是尘封往事,让我们抖落其上的历史尘埃,走进那一代华人的心灵世界。一次征文比赛,引起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辩论1936年纽约的一个妇女社交俱乐部─-金鹰俱乐部发起了一次全美范围的征文比赛,题目是《我的未来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个比赛无意中掀起了一场文字战,涉及到了全美各地的华人社区。第一名获得者是罗伯特·邓,他在文章中回答道,"我的未来在美国。"第二名获得者凯叶·洪,却表达了相反的论点,他认为他的未来在中国。随着这些文章在《华人文摘》上发表,读者来信纷纷从全国各地涌来。邓希望在美国找未…  相似文献   

15.
何如平 《社区》2009,(16):58-58
我刚到美国时,正逢那里爆发金融危机,股市暴跌,大公司倒闭,不少美国人都失去了工作,我这个外乡人也失业了。没有经济来源,我只好搬出了租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16.
汪大昌 《21世纪》2001,(3):53-55
我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进修一年。所见所闻,无法忘却。现在把其中印象较深的几件事情及感受写出,对打算留学深造的青年朋友可能会有些裨益。 夹在中国规矩和 美国习惯之间 中国美国各有各的规章制度,这是没出过国的人完全能料到能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美之间的规矩,包括一些风俗习惯,相差之大,还是让初次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应对。就说从飞机场到学校吧,我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下飞机,学校在康州的新不列颠市,两地相距数百英里,长途汽车“大灰狗”要跑五个小时。这对于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说难…  相似文献   

17.
6月1日,是我大伯张学良的生日,也是我们回娘家与家人大团聚的日子。小时候是在台湾,后来在美国,每到5月中旬,无论我有多忙,我一定放下身边所有的事,准备整装回家,数十年从未间断过。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2001,(7)
今后5到1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5年,预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万亿人民币。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工商界提供巨大的商机。初步估计,从 2001年到 2005年,中国将进口约 1.4万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 ──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 我们必须使亚洲像美国一样对人才有吸引力,我们要建立一个人才的硅谷。如果我们坐视不理,西方将在网络经济中领先于我们。与此同时,美国的创业机会将使亚洲失去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2007,(10)
退休前夕,在国外居住的孩子们就告诉我去美国探亲,一定要有个驾照,才能锦上添花。我也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2004年到深圳探亲,我就先学了开车拿了驾驶证。可是还没等我开车过过瘾,小外孙需要照料,我们又风尘仆仆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安排就绪后,大女儿张罗让我考驾照。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考驾照比中国容易。首先,  相似文献   

20.
陈雪娟 《社区》2011,(8):38-38
公司派我去美国接受培训.初到芝加哥,安排我与美国同事艾丽斯同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