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要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把树立科学生态文明观念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把建立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把建立和完善生态法律制度、政策与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陈群元 《城市》2012,(9):20-23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区域基础设施一般包括能源、给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环境工程和防灾减灾六大系统。区域基础设施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能量流等提供传输通道,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基础设施是一个综合系统,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动力,它本身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具有4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生态承载力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态承载力概念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评述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要素,总结了各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对厘清生态承载力概念及推动评...  相似文献   

4.
贾晋  高远卓 《城市》2022,(1):26-37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需要引入新的人口红利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笔者基于开放型人口红利概念和2005年—2016年我国部分省份数据,探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型人口红利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对传统人口红利消失提供新思路,以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欠发达地区更好...  相似文献   

5.
郭喜东 《城市》2007,(3):41-44
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天津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个战略决策是以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为基础,进而实现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既是对天津城市化前景的前瞻性思维,也是一项充满艰巨挑战的生态建设工程,一项造福天津和子孙后代的浩大工程.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川生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生态安全的意识却与之相差甚远.本文以四川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提出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生态安全也就谈不上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郭珉媛 《城市》2019,(9):3-10
京津冀跨区域水生态补偿实践最初采取“一事一议”的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补偿为主,补偿形式单一且不具备长期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津冀、京冀先后签署水生态横向补偿协议,分别对补偿资金来源、补偿考核标准、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等进行协作约定。补偿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京津冀水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实现了从松散协作向制度化补偿的提升。未来在深化京津冀跨区域水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方面:加快跨区域水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建设,逐渐摆脱对中央财政拨款的依赖;转变单向一元的补偿观念,探索双向多元的补偿体系建设;注重跨区域水生态补偿法制、规范建设,强化配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嘉陵江流域的角度,分析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微观运行机制与宏观运行机制的内在意义,提出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健康发展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嘉陵江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从而选择适合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予以支持。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支持徐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财政资金支持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以期探索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治理保护的一体化推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扼长江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河湖水网相连,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是中国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依托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淡水资源,长江三角洲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向其加速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区域联动开发、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核心区域。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资源迅速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在不少地方,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已成了十分短缺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的约束日益突出,生态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并提出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的特征、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球村发起人廖晓义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几个月之后,最近又在北京地球村记者茶合上露面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她,是跑到四川灾区帮助受灾农民盖生态住宅去了。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全球联系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一是借助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的控制力.三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流量经济,增强城市的网络便捷性和通达性.  相似文献   

1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发展》2010,(3):38-4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迫切需要有这一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应当坚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思考、谋划、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差距意识;二要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类金融中心;四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是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壮大南京金融体系,做强南京金融机构;建设南京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建立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保障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同在中国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城市都应参与合作共建与联动。上海、南京这两个中心建设应当积极进行错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忽略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南昌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发展南昌市高职教育,适应并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则是本篇文章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协同发展在实践中成功推进之后,新的区域协同发展区也相继开始规划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学界早已提出,但始终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实际推进缓慢,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政策背景可归结为区域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开展京津冀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和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明确同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了具体阐述。大会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  相似文献   

18.
冯博  邢华 《城市观察》2023,(1):66-75+157
区域协作治理是近年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领导力理论引入区域协作治理议题,能够为厘清区域协作治理困境并提升区域协作治理绩效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引入鲍曼和迪尔的四框架领导力模型,从结构性框架、人力资源框架、政治框架和象征性框架四个层面剖析长三角生态绿色合作一体化示范区中的领导力作用,探讨领导力在跨区域协作中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机制,通过分析中国场域下区域协作中的领导力的作用过程,进一步丰富跨区域领导力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学锋  白津夫  袁晓勐 《城市》2014,(11):14-18
正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广义的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要求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在建设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将"生态原则"贯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秩序,保持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推动自然  相似文献   

20.
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下,上海需要强调"生态之城"发展的"六个形态",形成全域跨区布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继续建设完善开放绿色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宏观上多层次、网络化,微观上犹如毛细血管状的绿色空间形态;通过更可持续的低碳循环创新产业,激发活力绿色产业形态;加强科技的力量,建立智慧绿色技术形态;营造绿色氛围,引导健康绿色生活形态;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塑造多元全面的绿色治理形态;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绿色文化形态,传承绿色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