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保密”,人才流动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保密”,人才流动的新课题熊宝华,孙玉甲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现象,符合我国正在形成和逐步健全的市场经济的规律。目前,我国人才正在高速地流动,从机关流向企业、从国营流向合资、从公有流向私有,而特别突出的是高科技、高教育层次的人才从科技单位、...  相似文献   

2.
崔恩山 《人才瞭望》2016,(6):152-153
人才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地区高校云集,人才集中。受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启示,从该区域人才流向出发分析我国人才流动区域特点,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搜集京津冀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该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整体状况。为合理引导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区域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才流动的顺与逆,历来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所重视。一般认为大城市流向小城市为顺,先进地区流向落后地区为顺,好企业流向差企业为顺。然而,人才流动的顺逆标准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呢?笔者先演示两个故事。 故事一:某县的Y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没有人愿意到这个穷乡僻壤去干事业,这里的组织人事部门一直把流向该乡的人才视为顺也。一次,有识之士张君,不愿整天泡在县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转变人事部门的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人事人才支撑,现提出如下政策和措施: 1.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对我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从外地引进急需的人才,在办理调动手续时,不受职称、学历和人员地区流向等因素的限制,及时为其办理;对不能提供人事关系和档案的,由省内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并为其建立个人档案。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美国凭籍其揽才聚智的种种手段,使自己成了当今世界人才资源的最大消费国和受惠国,美国的综合国力也因此得以提高。 一、各国统计的有力证明 本世纪初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出现了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前苏联东欧国家流向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流向美国等几个最发达国家的“人才偏聚”趋势。 国际间人才流动的偏聚趋势,日益为各国政府和民间所关注。各种流向和流量的人才统计数据不时见诸极端,下述方方面面的数据均表明,美国是全球人才消费的无底洞。 1、国际组织的统计。据世界银行统计,1949—1975年,从外国到美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坚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探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把市场机制引进高校人事工作,建立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 人才流动不可避免,北方流向南方,全国流向北京、上海,北京、上海流向国外。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截流,而是如何搞好良性循环,如何留住人。靠卡、靠扣留档案不是好办法,应该把市场机制适当引进人事工作,在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事业留  相似文献   

7.
许多国家采取设立奖学金、支持回国创业项目、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建设人才信息网络、完善归国人才管理机制等措施,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当前,人才流动趋势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才外流的严峻形势。综合来看,各国吸引人才回流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给予奖学金、研究基金和研究经费补贴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广州30多家大型国企公开招贤,推出了包括公司副总、总经济师等60多个高职,然而,招聘出人意料地遭遇尴尬,与主办者的初衷大相径庭,应聘者寥寥,年薪不高让人却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优秀的人才纷纷流向了外企。市场和“薪水”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人才的流向。 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本多有流失 北京一家调查机构前不久对京城150家国企人才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从1982年起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中,已有64%的人流向外企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05,(4):110-110
新近出炉的《2004人才流动报告》显示,江苏省外流人才近年来首次降到万人以下。丢年一年,该省流出在职的各类人才共9318人。据了解,该省流出的9318名人才中,出国103人,出省9215人。这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69人,占4%,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2人,占1.1%。从地区流向比较看,流向上海的人才逐步减少,从上海流进的人才逐渐增多,去年该省流往上海3609人,  相似文献   

10.
罗瑞荣 《人才瞭望》2006,(10):23-24
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不断增多。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利益: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人才流动是从战略全局上充分利用人才,从战略未来上更好地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和社会效应:对人才个人而言,人才流动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实现人尽其用:对社会而言,人才流动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充分发挥人才的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我国特殊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人才流动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方面的“绊脚石”,阻碍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损害了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郭成全 《人才瞭望》2009,(10):64-64
人才流动.顾名思义是指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等方面的变动。它是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整体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按照人才的价值规律和社会要求所进行的空间动态调节。人才流动,通俗地讲,跨越单位的叫“跳槽”.单位内部的叫“轮岗”或“岗位交流”.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编辑潘旭我国将出现第三次人才流动浪潮在日前召开的长江流域人才资源开发联席会议上,国家人事部流动调配司的负责人分析,"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将出现人才流动的第三次浪潮。据了解,国内人才流动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改革初期,"统包统配"的旧体制被冲破;第二次浪潮出现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以1993年首届全国人才技术交流大会为标志。"十五大"为人才流动形成第三次浪潮创造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还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都要求人才身份的多样化,从而使人才流向是现多元化趋势;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  相似文献   

13.
人才流失的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流动是社会的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来实施,人才流动更将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企业和个人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无论从国家、地方政府,还是从企业来说,都必须研究人力资源流动所造成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全国市场;人才和经济紧密结合,一方面人才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扩展,经济中心的人才向周边地区和落后地区流动。这种突破地域界限的跨地区人才流动,数量上和范围上不断扩大,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 一、改革开放后,跨地区人才流动的发展。跨地区人才流动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人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南方特区流动。在全国开始大力开展人才交流后,内地的人才纷纷流往沿海,出现所谓“孔雀东南飞”现象。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之后,又开始出现大量人才涌向深圳、珠海的热潮,目前在深圳、珠海约200万人才都是通过人才流动落户在深圳、珠海的。 1988年,海南建省,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的发展政策,一时间形成了三十万人才争下海南的热潮。 第二阶段,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建立,各省纷纷出台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上海浦东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随着各地经济的搞活,南方特区人才数量的大幅增长,向南方特区人才流动量大大减少,许多已经流往特区的人才开始回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欠发达地区人才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春梅 《人才开发》2003,(12):20-21
时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各种人才优惠政策,运用法律、外交等手段吸纳和留用全球性人才,用全球人才促进其发展。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我国在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而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这一形势就更为严重。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企图限制或阻拦人才流动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遭遇的人才问题,找到实施人才战略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重大举措     
《人才开发》2005,(5):59-60
苏北地区人才流动协作机制建立近日,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和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苏北5市人才中心在南京正式签署了《建立加快苏北发展"5+1"人才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备忘录》,标志着苏北地区人才流动协作机制正式建立。据介绍,建立人才流动协作机制就是搭建一个"抱团作战"的发展平台。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六方将联手组织区域性、公益性的人才交流活动;组织苏北地区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赴省外、海外去招聘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苏北地区网上人才市场发展;各方互设办事机构、互为代理,大力拓展和强化人事人才公共…  相似文献   

17.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人才工作决定中指出: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决定”一语击中时弊,为今后的人才流动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制约人才流动的瓶颈很多,既有观念性障碍也有体制性和  相似文献   

18.
立足国有电力施工企业人才流动的现状,分析造成电力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结合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职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减少电力施工企业人才队伍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才正在高速地流动,从机关流向企业、从国营流向合资、从公有流向私有,而特别突出的是高科技、高教育层次的人才从科技单位、高等院校流向企业,流向私营机构,流向海外,这种人才的激烈流动给社会带来进取和勇气,也给我们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一是科技人才的流动,他们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流动时带走了相关的科技成果和技术秘密.并将所掌握的保密资料,知识产权当作自己获利的资本,因为经济、科技秘密均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利润,某县畜牧站的一位兽医参加了人工培植牛黄的科研实验和技术推广学习班,然后他将人工培植牛黄的技术及经实验后取出的牛黄和药品检验的报告材料据为已有以后,并带走了所有的技术材料到香港定居,使由很多人付出心血的科研成果变为他的个人“专利”,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使这项国家秘密泄露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流向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焦点问题.新疆地区的大部分毕业生过度集中于乌鲁木齐、昌吉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加大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而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又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笔者主要分析性别、毕业生就业意向、求职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方面对毕业生毕业流向的影响,并提出其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应对毕业生流向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