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越南农村土地制度革新有三个特点: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及其法律匹配、制度安排的弹性特征与分类处理、产权权能的物权属性与清晰界定。文章以越南改革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新时期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若干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成份,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民族关系始终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应时代所需,先后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通过系统梳理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不难发现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民族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这对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建国后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地经营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 ,为我国现行农地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制度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围绕着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展开,建党90年来的农村土地政策变迁相应经历了土地私人所有,农民自主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土地集体所有,衣户承包经营二三个阶段。当现行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效应逐渐释放完毕,新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全图上下对家庭承包制潜力的质疑和对土地政策彻底改进的讨论由此展歼,主要有上地国有水佃制、土地私有制、坚持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三种观点。土地政策变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只有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土地政策相结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未来的农地政策改革应围绕明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展开。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率偏低、农地市场发育缓慢这一现实状况,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与日本的农地法律制度差异,结果表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当前改革和完善中国农地法律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学术界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近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延安大学宇先生所著的《新中国农地制度变革研究》一书 ,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该书的学术价值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中国向来以农业立国 ,可以说农业对整个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样 ,农地制度变革是关系到家庭承包经营前途命运和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根中国社会发展的“中轴”——农地制度 ,深入分析 ,务真求是。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二 ,学术界关于建国以前农地制度变革的研究 ,已比较深…  相似文献   

7.
农地制度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几经变迁,不断在"不适应—调整—改革—适应—不适应"之间循环往复。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户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前,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也日渐呈现不适应性,突出表现为:稳定农户承包权在实现农户权益公平保护方面的制度效应存在争议;稳定农户承包权对激发农地长期投资的制度效应已不断减弱;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尚需实质性突破;农地经营权流转对推动农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不尽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层次改革农地制度仍十分迫切。在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中,改革的基础依然是坚持集体所有性质,坚持对农户农地权益的保护,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跳出过分强调农地带动农户增收的传统思路,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分化、农业经营主体多元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重构农地制度功能,改革的核心目标应是矫正稀缺农地资源的误配格局,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必然要求。文章围绕中央层面的智慧养老政策,通过扎根理论进行编码,构建我国智慧养老政策的核心驱动逻辑模型,进而对智慧养老政策结构进行描述与阐释。研究发现,智慧养老政策是在政策理念-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四种机制综合作用下实现其运行过程的。在政策实践中,分析其内部驱动逻辑的同时,更应着重思考推动智慧养老服务落实的优化方法。文章从强化政策理念的引领作用、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协同能力、优化政策工具的配套结构以及完善政策目标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智慧养老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地入股合作社经历了入股初级合作社、入股高级合作社、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四个主要历史阶段。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入股客体、利益分配和组织属性等制度差异以及实施绩效进行考察,对当前农地入股合作社的立法实践得出的有益启示是:不能因为农地入股而使农民丧失农地的所有权或用益物权,要提倡农地入股合作社并坚持合作制的主要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成果进行了科学的估量和审视;论述了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要性;认为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在农村基本落实之后,不失时机地探索和建立新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对新泰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之后,指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农村土地所特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设计的,该公平中含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在某些方面严重损害了效率,并且该公平是十分有限和狭隘的,从宏观而言并不公平。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重新塑造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效率优先”就是坚持生产力发展优先,就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兼顾公平”中的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局公平。  相似文献   

14.
关于"30年不变政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是新世纪中国农业的奠基工程.本文结合"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同认识,对"30年不变政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农地股份合作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近些年发展速度缓慢。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未做到因地制宜,股份合作组织形式定位不清,政企不分,股份合作偏重收益分配、忽视产权制度建设,并且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加快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提出建议,即明确产权组织形式、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制度改革,加快立法进程等。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障碍,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动力问题,因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2000-2006)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泛搜集近年来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涵义与特征、产生背景与实施条件、创新与作用、形式与模式、主要做法、成效与问题、启示与政策建议等问题,初步勾画了土地股份合作制理论体系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8.
试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变目前我国农地资源配置以计划为主 ,从而导致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状况 ,实现农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 ,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对策是 :推行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建立起完善的农地市场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模式属于政府单一中心模式,它受制于土地所有权的国有和集体二元分层制度,排斥了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化,使得失地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且农民土地权利的司法救济途径不畅。基于农村集体土地是其所有权主体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宪法修正案》、《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模式亟待进行多中心变革。政府权力、社会权力和市场权力多中心治理的路径,可以实现政府主导、司法救济、社会参与和市场契约的和谐的征收与补偿秩序,是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模式的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之法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点,其中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农村妇女权益特别是土地权益关系到广大农村妇女的生存与发展,能否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常常受到侵害,之所以如此,既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法律方面的原因,如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规定协调性差、以及法律本身不够完善等。尽快完善法律的各项规定并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是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