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缘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库全书》的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主要是因其不符合清王朝的统治需要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与清王朝要控制《四库全书》的规模,加快编纂速度有关。《四库全书》的存目书与著录书之间并没有一条鸿沟加以区别。四库存目书内容异常丰富,其中有许多典籍的价值,即使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某些书,也未必能与之相比。就其总体来说,确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四库存目书同《四库全书》著录书一样,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工作以“尊重历史、保存文献”为总方针。首先是普遍调查、尽数收集。其次是剔除重复,精选版本。再次是原版影印,整旧如旧。该丛书共收录历代典籍四千余种、六万多卷,洵为大观。已备有《四库全书》者,若再购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则乾隆以前中国历代典籍十得八九。举凡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思想、宗教、文化、科技者,尽可恣意披读,不假旁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现已顺利出版,子、史、经三部已全部出齐,集部也开始付印,将于1997年10月问世。  相似文献   

2.
《宋史·选举志》、《宋会要·选举》和《文献通考·选举考》等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史料,但由于体例和其他一些原因,上述诸书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使我们无法窥探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巨大影响。本文在分析上述诸书不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宋人笔记中有关科举史料对宋代科举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玉超  刘明坤 《兰州学刊》2010,(12):155-157
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科举制度,为我们认识明清科举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科举文献记载有严格的规制,使科举制度中一些细节并未完全载录,小说对此有所补充,甚至还可以作为相关部分科举资料的重要文献及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隋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确谕令停止科举,推行学校教育,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得到逐步完善,“重文轻武”并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在徽州,宋以后儒学的兴盛,使的府学、县学、书院及私学发达,徽州科举入仕蔚然成风,科举及第的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徽州在明清两代进士近千人,历代状元有24人之多。  相似文献   

5.
张升 《社会科学研究》2007,23(1):182-189
目前存世的朝鲜文献如《燕行录》、《李朝实录》、《朝鲜时代书目丛刊》等,收有不少关于清修《四库全书》的掌故。本文将这些材料搜检出来,从“补《四库全书》馆员的事迹”、“关于《四库全书》的编修”、“关于《四库全书》禁书”、“对《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的评论”、“其他”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其对四库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年青时读《儒林外史》 ,其嘲笑、讽剌士林之种种丑态 ,自然使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再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更对历史上以“八股”文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 ,摇首否定。虽然对“状元”一词 ,由于其意义延伸得以广泛应用 ,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的代名词 ,还有好感。但对历史上开科举士的状元公们 ,则多认为是五谷不分、手无搏鸡之力的书呆子 ;对科举制度也认为是封建社会桎梏知识分子的枷锁 ,很难肯定。读了《中国状元大典》(毛佩琦教授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深受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这部书,早就有人认为其思想价值主要在于讽刺儒林热衷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制度。当年胡适也把反对科举,视为“全书的主旨”。①这种看法对吗?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一 不错,鲁迅也说过,《儒林外史》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②但是鲁迅首先强调的,是作者“秉持公心,指擿时弊”。③《儒林外交》以儒林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科举问题为主要题材内容,并不等于它的“主旨”就只是反对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荒谬至极,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人们认识造成这个弊病的那个腐朽黑暗的历史时代。如果只限于“反科举制度”,而看不到“更重要”的一点,就很难算得上真正懂得了它的“伟大”。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  相似文献   

8.
试论《周易》的人才思想崔波《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后经历代圣贤的传注、诠释、发挥,便成为今天的基础雄厚,涵盖众家的易学体系。《周易》集聚了历代圣哲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徽州,不仅以商贾之乡享誉九州,也因科举之盛、文献之多而闻名全国。据《徽州文献综录》的调查结果显示,自宋以来的徽州典籍文献,目前存世者达4000余种,而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中,清代“皖派”朴学家的众多著述、杰出成就及其影响,流风余韵,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10.
由安徽学政朱筠倡导,清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寓禁于征的《四库全书》编纂活动,至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抄毕,历时15年的《四库全书》告成。《四库全书》是有史以来一部最大的综合性丛书,它囊括了上古至清前期差不多所有重要著作,迄今还是古代文献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资料库,对于古籍的保存与藏书意义重大。对这样的工程。这部大书,徽州人作出了突出贡献。历代徽州人以他们的传世著作支持了这项工程,充实了这部大书。他们进献了丰沛的藏书,为《四库全书》提供了优良的底本,他们中的许多文化精英,能员干吏参与了这项工程。可以说徽州人参与才使这部大书达到日后便可以看到的成就与规模。这是徽州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那么祁门人对《四库全书》做了哪些工作,又有什么贡献呢?  相似文献   

11.
《道藏》研究的新成果──评钟来因对道经《真诰》的探析虞友谦中国的道书,从唐代正式编要《开元道藏》以来,经历代不断搜求、校订、重修,至明代修《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时已收道书五千余卷。对这浩如烟海的典籍,决不可仅以道教文献视之。实际上,它包罗了”“...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观即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陈夔龙是清末贵州籍进士中的国家重臣,深受科举教育影响,他亲历清末科举革废之变,反对科举革废,对科举制度高度认同,综观其一生与科举相关的言行,可以看出:陈夔龙认为科举考试神圣非常,科举制度是立国安邦的根本典章,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他高度认可科举制度在教育、选材等方面的功能;认为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严谨而规范.  相似文献   

13.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卷帙浩繁的官修丛书,它的编纂对于保存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有些先被著录入《四库全书》并由四库馆臣撰写提要的图书,后来发现了同书的更好版本,从而对此书的版本进行了调换,并对此书提要的版本论述部分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种情况,在"四库学"研究领域早已达成了共识,而沉埋在故纸堆里近两百多年且鲜为人知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于2012年12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国家图书馆"联合影印出版,它所提供的资料正可大量地为此共识再提供更真实、更直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冯陶 《晋阳学刊》2003,(1):53-56
学界对北宋初期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科举取士权收归中央,科举名额的增加和对科举公正性的改进。除此,还有几种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以及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在编纂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部大型古籍丛书共收中国古籍图书一万二千多种,将构起一座基本古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即1912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齐备,这对于保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四库全书》清朝政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开始向各地征集图书。次年二月,又命放《永乐大典》中缀辑散篇,依经史子集搜辑遗籍;并成立四库全书馆,先后派定永措、刘统勋、梁国治、纪购、陆对源等36…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出版,到九十年代以后,形成了一个高峰,所整理出版的典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本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然而,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有序和富于理性。概括地说,传统文化典籍类图书整理出版呈现出几个令人注目的亮点: 一、泰坦尼克式的大书正撞向市场萎缩的冰山 做大书,求大求全,这种趋势是九十年代来古籍整理和出版中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似乎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正进入航空母舰时代。从《传世藏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镜花缘》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李汝珍丰赡的才学和对社会现实的讽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科举观.李汝珍通过德才兼备的文士唐敖、多九公等被黜落的遭遇,说明封建社会后期作为国家抡才大典的科举制度已不能起到甄拔人才的作用,批判了科场腐败和时文八股之弊.然而,作者并没有因科举的种种积弊以及自身对科举之路的摒弃而全盘否定科举制度,而是表达了对考官清廉、分科选才、妇女应试等理想科举的期待和构想.对于一位生活在清代科举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李汝珍“不屑章句贴括之学”而成就名山事业的文化追求是可钦可敬的,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科举所作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客观公允、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23-127
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是清代江南地区的官方藏书楼,主要贮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江南三阁"的修建是南巡景观营缮事务日益成熟化的体现,修建之初作为帝王南巡行宫中的三处御书楼,主要贮存《古今图书集成》,但随着江南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及在清帝国文化系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江南三阁"最终与北方四阁一样,获得贮藏《四库全书》的地位,并且成为江南地区三处公共图书馆,内藏典籍一定程度上可供文人士子借阅抄录。晚清数次战火纷争,江南三阁彻底被毁,典籍也多散佚,唯有文澜阁在清末得以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