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藏传佛教信徒们崇拜的雪峰护佑着澜沧江畔的小小天主教堂;绿油油的青稞地旁是法国传教士亲手种植的葡萄园;玛尼堆和圣母像共居一地;葡萄酒和酥油茶同上餐桌。这就是深藏在云南横断山区里的一个充满纷争与矛盾,融合与交流的小村子:茨中。  相似文献   

2.
一、山崇拜和灵魂崇拜在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先民们认为在雪域藏地的任何一座山峰,不论其大小都有神灵,并且这些神祇和精灵,都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为什么山崇拜在藏族原始自然崇拜中,会如此地突出?这完全是因为青藏高原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岭比比皆是。我们知道,原始自然崇拜的对象,是把直接可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用来作为崇拜对象的。千百年来,我国的藏民族,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有着崇山峻岭的环境之中,不管是生活、生产劳动,第一个与之打交道的就是山,近山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有机会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作客,你便会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看见两根高高栽立着的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 玛尼宏通常是指顶端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以及拉扯在两杆之间的细羊毛绳上悬挂着的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面小旗  相似文献   

4.
跨过悠悠岁月,冲过道道关山,九曲黄河仍然以她青春的活力,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当她来到内蒙古草原的时候,特意放慢了脚步,伸开长长的臂膀,拥抱了8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就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可爱的鄂尔多斯。几经上下沉浮,几经动荡变迁,鄂尔多斯把金子般的黄上捧了出来,慷慨地献给了华夏。献给赖以生存的炎黄子孙。那浩瀚的大漠、草原会告诉你,这里有过跌宕起伏的涛声,那深蕴的煤山、油海会告诉你,这里有过翻江倒海的悸动。惟有厚重的黄土深沉稳练,把满腹经纶化作深遂的思考,诉说给为她耕耘、创造的人们。在鄂尔多斯,古文化痕迹随处可见,那香烟袅袅的敖包祭会。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祝愿;那高高耸立的“玛尼宏杆” 供奉着一个推崇马背民族的高尚魂魄:即便是  相似文献   

5.
蒙古敖包的属性、传说及其形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崇拜敖包的民族不仅是蒙古族,与其邻近的达斡尔、鄂温克等几个民族也同样是崇拜敖包的民族。近年来,热心研究敖包者越来越多,从不同角度对敖包进行研究,并发表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纵观研究敖包的资料,有的认为从汉文字出现便有了敖包,或后  相似文献   

6.
赫哲民族很久以前就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界,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星、山、川、河、岩石、草、木、水、火、风、雷、闪电等都由神来主宰。因此,赫哲人认为每种动物也都有神在主宰,因而崇拜威武凶猛的“塔斯赫”(虎)、“玛发克”(熊)、“雅日格”(豹)等动物。据祖传:尤姓崇拜的图腾是“玛发克”(熊),傅姓崇拜的图腾是“塔斯赫”(虎)。赫哲人对自己崇拜的图腾,绝对不能猎杀和食肉、衣皮。如遇到危及生命而不能逃脱的险情时,才可杀死,然后跪拜祈祷,以求神灵赦罪,并将其尸体掩埋。对于崇拜的图腾,都要把其图像绘制在桦树皮上,卷好扎紧,放置在避雨和人不常去的北侧屋檐下,代代相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刘赫哲族不断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随着人们觉悟的提高,就无人崇拜图腾了。  相似文献   

7.
祭敖包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蒙古语中敖包有“土堆”、“堆子”的意思,如今蒙古族敖包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堆积而成的两种,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是人工堆积成的。敖包和祭敖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敖包作为自然景观存在,它就不会有人文价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敖包作为祭扫的对象,就被纳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在远古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①有人认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8.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9.
1987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举行祭敖包活动。本刊特派记者专程前往采访,实地拍摄了这一组照片。 敖包,又作鄂博、脑包,蒙古语(?)b(?)g-a的音译,意为“鼓堆”。用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一般堆成圆包形,或以柳条围筑成方形基座,中填沙土呈圆顶形。上插幡杆,杆上缀各色绸、布  相似文献   

10.
在寺庙外,道路旁,江河边,山口上,只要看见玛尼堆,都少不了抢几块小白石放在上面。——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相似文献   

11.
半个兰州     
黄河穿经水草丰美、天苍地阔的玛曲草原、碌曲草原和舟曲草原.横跨高高的积石山脉、携带着大通河以及源头无数的小小支流上的气象:石块、格桑花、酥油灯盏、玛尼石、神祇以及鹰的目光,转身向东——将兰州劈为南北两半。与两岸的风光同驻的,则是泛滥蕾源头传说与奇迹的河水,以及羊群般美丽的民众。  相似文献   

12.
当你来到普米村寨,不管去到谁家作客,在他家主火塘正后方的神龛中,都供立着一块刻画着古拙而原始图案的石块,这就是普米族火崇拜的标志——“仲巴拉”。 “仲巴拉”,也叫“阿鲁詹巴喇”,系普米族语,汉译为火祖母或始祖母之意。不仅普米族视她为吉祥、幸福之神,摩梭人也把她尊为吉祥的祖母神。其图案的意蕴,是普米族民族史和宗教史的凝汇。画面正下方,是一朵盛开的红色莲花,是普米族传说中人类诞生的母  相似文献   

13.
在足球场上,人们把玛尔蒂尼和克鲁伊夫的儿子称为“小玛尔蒂尼”和“小克鲁伊夫”;同样,人们也很自然地称李小可为“李可染之子”。但李小可要成为有自己个性的李小可。这种内在的心理驱动,李小可称之为“寻找新的心理感受和绘画语言”。于是,李小可把目光投向了与父亲笔下秀丽的江南山水截然不同的雪域高原。于是,有了十进藏区的曲折、传奇的经历……李小可并不“小”。1999年6月我们采访他时,他已经54岁了。但他皮肤白晰,语言清亮,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作为一代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自幼受家庭的影响而喜爱绘…  相似文献   

14.
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在蒙古人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他们崇拜的人物.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这些崇拜既熔铸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又蕴藏着蒙古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巫傩咒语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是,面对今天现代文明的包围和快速侵蚀,众多传统石刻文化形成已日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了,唯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长久地保持着1000多年来的固有风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在藏区,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在山口、湖边、寺院、天葬场看到耶奇特的嘛呢石堆。那些刻在青、白、红各色石头或石板上的单色的或彩色的经字,散发着一种圣洁肃穆的神秘气氛。嘛呢堆,是藏区自然和人文结合的产物,是宗教的衍化、精神的雕塑。  相似文献   

17.
<正> 自然崇拜指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其特点是把直接可以为感官所察觉的最有影响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作为崇拜的对象。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土家族先民的最初的宗拜和信仰是人类以生存而无力抗拒其灾害的大自然。他们通过虚幻的认识从自然物自然力中分化出各种各样的精灵和鬼魂崇拜。土家族自然崇拜可分为大自然信  相似文献   

18.
卡堆无忧无虑的童年Burgen在《人格心理学》中认为: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10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个体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周焰记忆中,他童年生活过的卡堆区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没有公路,人们得骑马翻过一座座的山,淌一条条的河“。我是在西藏长大的。”周焰说。3岁时他就来到了西藏,在西藏江孜卡堆区农村生活了整整10年。那是一个距县城60多公里的小乡村,四面环山,村子在山谷中一片平地上。这里自然环境较好,有着大片的良田、水草地和沙棘林,大量野生动物在河流、草地与森林中繁衍生息。那时卡堆区生活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诸民族中,有不少动物曾作为图腾受到人们的崇拜。牛也不例外,曾被许多少数民族视为与自己族源有关系的神物加以信仰,从而留下了各种神话。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羌”;珞巴族中流传着“三神牛”的故事;北方的契丹和蒙古人,也把牛当做氏族图腾崇拜;南方的彝族、壮族、布依族、傣族、黎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说明这些民族都曾把牛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可见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  相似文献   

20.
<正>本片主创团队导演:白羽摄影助理:许少辉、孔令鹏剪辑:李伟、陈艳导演助理:陈博梅、孙悦涵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这里地处三江源源头。随处可见飘动的经幡,玛尼石堆,星星点点的羊群和牦牛。19年前,梅索一家从改查草原迁徙到县城附近,他们承包了吉尕小学的牛羊,梅索和恰吉夫妇无法支撑这个家庭,面临痛苦的抉择。在父母劝说下,大姐才仁求吉、大哥东周才文、二姐东周文毛先后放弃上学机会,老四尕松卓玛幸运地走进学校。2012年,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尕松卓玛不负众望,考上青海民族大学。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