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来学术界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关系问题,持有不同看法。雒江生写的《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一文(《文学遗产》1984年四期)认为:“记和诗没有任何联系,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的写作旨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雒文褒记而贬诗,并肯定说:“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其实主要表现在诗里。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评价《桃花源记》时,应该把它与后面的系诗区别开来,分别评论,不应该把诗与记等同,放在一起评价,而降低了记的文学价值。”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今谨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用幽默而诙谐的文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国度,于想象和虚构之中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种种理想状态。善良而求索的理想人性,平等而文明的和谐社会共同建构了李汝珍意念中的理想世界。作者结合政治文化背景和李汝珍个人思想,从理想人性和理想社会两大方面分析了《镜花缘》所建构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并诗》是晋宋之交伟大的文学家陶渊明的力作。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正是由于它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艺术美,才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久传不衰。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作家创造性审美活动的产物。它依据作家自己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与诗》(以下简称《记与诗》)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它歌颂了桃源的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生活,被不少人视为乌托邦。然而,作品本身并不是作者随心所欲的任意虚构,而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诗并记》(以下简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解放后,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评价,一直存在着重大分歧。本文试图从《归去来兮辞》到《桃花源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作中,探讨陶渊明思想的发展过程,谈谈对“桃源理想”的初步看法。一《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是很清楚的。作者在此文的“序”中点明它作于“乙巳岁”,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桃花源记》的具体写作时间则是很难确定的。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陶渊明的晚年之  相似文献   

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逼真,时代性强,往往表现出真实的两面性的特征。这些两面性的特征其实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7.
雒江生同志在一九八四年《文学遗产》第四期上发表了《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以下称《略论》)一文,认为如按旧例把《桃花源记》(以下称《记》)和《桃花源诗》(以下称《诗》)放在一起,会影响《记》的文学价值,因为“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主要表现在《诗》里”;此外,《记》和《诗》之间还存在着三个矛盾云云。笔者读后,未能释然,特陈述管见,以就正于作者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的模仿虚构,与现实主义的模仿自然和现代主义的模仿理想具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式、与现实的相关性、与现实的距离、真实性准则、虚构上成规则。后现代的故意(滑稽)模仿颠倒了传统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破坏了传统艺术真实。作为一种自我相关艺术,它不直接言及现实,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的艺术。但它通过对虚构真实性的自我揭露和自我循环,重新提出虚构对现实的真实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并诗》体现了陶集的精华,历来对《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之间关系的评说莫衷一是。其二者间的关系是解读这部作品的重要依据,根据陶渊明自身诸方面的情况对之分析,可以看到陶渊明有着当时一般文士所欠缺的人文意识,它不仅影响了陶渊明的处世为人,且在陶诗中有着深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意义,不依赖于语言所指称的对象。语言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时,语言也是有意义的,这就为语言可以指向非现实并仍获得意义敞开了可能性。语言是在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的。在语言游戏中,语言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自我运行。语言的这种自主性赋予了语言以多重功能。语言不仅具有复制功能,而且具有创造功能,因此,它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而且可以虚构出现实。泰戈尔的小说《家庭与世界》就为语言可以虚构出现实这一论题提供了实证支持。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不仅用语言虚构了自我而且也虚构了他者,而这种虚构的动力机制则是人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水浒》的评论一直众说纷纭。解放后,有人说《水浒》作者站在人民立场,冲破了封建传统束缚。甚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还有人说《水浒》在冲击封建意识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否认它是儒家作品。  相似文献   

14.
水中月,镜中花─—《镜花缘》的社会理想刘明华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大同思想,《镜花缘》可算得是一个典型。此前,《水浒传》固然也充分表现了大同思想,但它的原型属于为了实现理想而造反一派。相较而言,《镜花缘》的虚构成份更多,讽喻的意味也更加强烈。本文集中来谈谈...  相似文献   

15.
丁野鹤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戏曲家、小说家,堪称全才的文学人物。曾创作过“传奇十三种”,但存世者只有四种。以历史剧《表忠记》最精彩。塑造了杨继盛这个与权奸斗争的英雄形象,大大超过了同题材的《鸣凤记》;他的爱情剧《西湖扇》,是借宋金之战乱,写明清变革时的真人真事。“以一扇为纽带,以二诗为线索”,移花接木,构思巧妙,故事曲折,情节动人。《赤松游》剧表现了作者“功成身退”“消极避世”的思想,《化人游》是作者逃避现实之作,应该说是符合作者后期思想感情的。他不愧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文才的两代文学家。  相似文献   

16.
从理想对现实的反判、人物对理想的背判、存在对现实的妥协三个方面,探讨《海鸥》的悲剧性特点,指出作者通过呈现当时俄国民众面对黑暗现实却找不到出路的不幸命运,对庸俗生活的批判,给予读者以深沉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它突出地体现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者通过奇异多彩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严肃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 ,从而实现了魔幻的现实化和现实的魔幻化 ,巧妙地将现实与非现实融为一体 ,使读者从审美中强烈地感受到拉美地区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8.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小说中的幻想国度以现实中的英国为背景,斯威夫特通过叙述人格列佛对英国性首先进行建构,然后在反思中进行消解,并对其进行讽刺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对虚构的英国性的清醒认识,呈现了他对英国性的理解和定义,表现出其理想主义思想和改革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文题展示】4.心中的桃花源【命题分析】说到"桃花源",自然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描述,来表达作者及民众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抗议和憎恨。"桃花源"在国人的话语环  相似文献   

20.
一 更新观念 ,重新审读《桃花源记并诗》凡读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诗》的人 ,没有不交口称赞其高深文学造诣与思想境界的。尤其《记》不过五百字 ,便能把桃花源发现的始末、来历、景色、人物风貌、风俗制度 ,都明晰地描绘出来了 ,表现了作者朴素自然的文风。其写作的动机 ,不难看出是对当时所处的东晋黑暗动荡的政权彻底失望而描绘出一幅与之相对立的图景。对当时黑暗社会来了个极大的否定。全文表现出的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中世纪农民反对封建制度 ,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其写作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