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法人累犯存在的条件(一)法人累犯存在的社会条件纵观法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法人在赢得民法的承认和保护时,却又闯入了刑法的禁区。那么刑法理论该如何对待这种非自然人的法人犯罪者呢?虽然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讨论中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刑法典及刑法学者的肯定,但是,刑法在这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法人累犯制的构建与否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我国现行刑法虽然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笔者认为,根据刑法体系完备、刑事政策以及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应该肯定法人累犯制。正如犯罪市场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市场犯罪的出…  相似文献   

2.
刑法理论中的结果加重犯问题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作者立足于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以及与相关犯罪形态的区别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立法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3.
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主要是日本刑法学者针对日本刑法中"共同正犯"的具体规定而展开争议的理论.从日本学者关于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具体主张来看,难以直接用于说明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的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25条关于共同犯罪概念的规定是共同犯罪本质的理论概括,共同犯罪的本质应当从共同犯罪概念中探寻.  相似文献   

4.
新刑法颁布以来,计算机犯罪刑法罪名备受人们关注,也存有不少争议.计算机犯罪不但是一种新型的犯罪现象,而且可以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计算机犯罪相关刑法罪名.我国新刑法仅为计算机犯罪设定了两个罪名,这与当前计算机犯罪形势相比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为此,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从罗马法中挖掘出其潜藏的敌人刑法和敌人民法理念,把它与时下流行于欧美的敌人刑法理论和敌人民事立法贯通,引入我国的民法理论并挖掘我国既存的敌人民法或坏人民法实践,反推出好人民法理论,进而发展出好法人和坏法人理论,将之与坏人民法理论打包,用来分析《民法总则》规定的主体的道德类型,进而得出好人和坏人不可能平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刑事替代责任是英美刑法中特有的产物,与英美国家的社会发展、法系特点和“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我国有学者主张将刑事替代责任引进我国,他们的理由是我国已经步入风险社会,刑事替代责任有利于预防、遏制犯罪,但我国刑事法律有自身的特点,为了保障刑法的谦抑性以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坚持直接刑事责任,用民法和刑事法来解决“风险”才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李山河 《南都学坛》2009,29(2):91-98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秉志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新中国首届刑法学博士。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刑法学、区际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等领域,其刑法学术思想主要内容概括为刑事政策、刑法改革、刑法基本原则、刑法解释、犯罪构成、犯罪主体、犯罪停止形态、死刑改革、中国区际刑法暨国际刑法、外国刑法、比较刑法等方面。其中不少领域和课题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乃至国际法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精神伤害罪,民法、行政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规定也比较粗略。因此,弄清精神伤害行为的类型和实施方式,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严重伤害行为为犯罪,并明确界定刑法、民法对精神伤害行为的管辖范围,对于完善精神伤害行为立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个人信息的概念、属性与特征,分析了我国个人信息在民法的"隐藏"保护,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概括"保护,刑法的"限制"保护,行业自律的"弱效"约束方面的不足,提出在民法中确认个人信息及个人信息权,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刑法中个人信息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及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犯罪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规范责任理论的核心,我国目前由于类似许霆等案件的出现,再次引起了对犯罪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注。从犯罪期待可能性的蕴涵、犯罪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犯罪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等方面进行梳理,希望通过探讨能对该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涉农村土地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在认定涉案犯罪主体时分歧较大,集中在村民小组是否为刑法中单位犯罪主体这一问题,当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未明确规定.这主要是因为村民小组是我国农村产权改革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历史产物.文章试从刑法中单位犯罪视角出发,梳理农村产权改革历史脉络,结合民法中特殊法人、非法人组织等相关理论,在厘清村民小组自身属性、其与村民委员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并证成村民小组原则上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适格主体.但在涉案村已经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涉案犯罪并不能反映单位意志时,村民小组则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适格主体.  相似文献   

12.
但凡研究刑法理论,无不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这就是犯罪问题。刑法中的一切问题都与此紧密相关。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来阐明犯罪,可以探讨有关犯罪的各种问题,但是都必须首先回答:犯罪的实质是什么。否则,就不可能对犯罪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在我国,只有明确认识犯罪的实质,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刑法,更好地运用刑法武器去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刑法颁布以来,我国刑法学者对犯罪构成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拓展,然而犯罪构成理论繁荣的背后,学者们对犯罪构成本体属性这一理论基点的认识并不一致,使得很多场合学者们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讨论犯罪构成问题,乃至于自说自话。从分析哲学上本体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引申出犯罪构成本体的唯一性、法定性,统一这一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与民法在规范目的、调整手段等方面迥异,但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对立化,刑法与民法的关系体现在两者"分"合"的理解上."分"是两者所调整的行为在社会危害性上的区分,"合"是两者对致害事件的规制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两者对致害事件的处理不可或缺.刑法规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危害不大的行为则交由民法调整,且随着社会认知的变化而改变,刑法与民法的界分也应随之做动态调整.在对待刑法与民法的关系上,既要警惕刑法优先适用的思维,遵守刑法的谦抑性,也应注意不能以民事判断代替刑事判断,更应分别运用民法规范和刑法规范对行为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重婚罪与非罪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较难把握,而事实重婚的情形又往往为症结的所在,本文主要针对事实重婚的情形,运用我国民法关于事实婚姻的相关理论分析事实婚姻与重婚的关系,并将民法中的重婚与刑法中的重婚作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刑法中的重婚行为的认定要以民法中的重婚的界定为基础,并要考虑其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16.
挪用公款罪作为高发职务犯罪已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正确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助于司法实践对其准确定罪和量刑。本文就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对进一步完善刑法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刑法目的是刑法学中的基础理论,对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学者对刑法目的的认识争议很大,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无论何时何地,刑法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统治。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是刑法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双重机能,刑法目的与刑法机能不宜混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交通肇事逃逸又是交通肇事犯罪中的多发现象,这也一直是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交通肇事逃逸的表现形式和认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待对于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解决和刑法理论相关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常见,多发的犯罪。在我国普通刑事犯罪中一直占居第一位。所以,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司法界对盗窃罪的诸多理论问题给予经常的关注,相对来说,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是无穷尽的,以往关于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如何划分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中也有多种观点或学说,但仍然众说纷纭,认识难以统一。尤其是“数额”  相似文献   

20.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问题上,"明知"是行为人本身对相关事实的一种认识,包含了"确实知道"和"可能知道",而不包含"应当知道"。另外,"明知"和"已经预见"在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上均存在着不同。在"明知"的内容问题上,"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和危害性的认识。在刑法总则"明知"和刑法分则"明知"的关系问题上,两个"明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