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开创者,他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美的事物必然具有两重性,即绝对美和特殊美。在这两种美中,他显然更倾向于后者。重视特殊美其实就是近代美学精神的体现。他还认为,自然实际上充满了道德的邪恶性,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由此他非常重视艺术美的内涵和价值。他不仅把美建立在了对丑与恶事物的肯定上,而且对死亡的事物与主题充满迷恋。正是对于颓败、丑陋甚至死亡事物的迷醉,波德莱尔的美学才被我们称为审丑美学和死亡美学。其死亡美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普遍的人类经验意义与形上色彩。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以神圣美为核心,这种神圣美超越了现实。抑郁与荒诞是爱伦·坡作品中的最主要的美学风格,抑郁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荒诞基本体现在小说与随笔中。然而,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比较深邃,其作品中并不只有这两种美学风格。本文先分析爱伦·坡美学思想的内涵,接着研究爱伦·坡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爱伦·坡美学思想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坠落之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后期颓伤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对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坠落之美”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 ,并追寻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 ,以期对川端康成后期作品中的美学追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堪称文学与文艺产业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文化产业界的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题具有善与恶、成长与死亡的美学特征,其构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其技法具有模仿中创新的美学特征,其话语具有图像化叙事的美学特征。以上美学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对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取向、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总是与清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霍桑还是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彻底摆脱盛行的超验主义语境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霍桑小说《美的艺术家》中艺术家欧文对于超凡之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超验主义强调超灵、自我以及自然的主要思想,从中也折射出19世纪超验主义对霍桑的影响以及霍桑对超验主义的辩证思考,引发身陷现代性危机的当代读者对于美及精神追求的凝重反思。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堪称文学与文艺产业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文化产业界的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题具有善与恶、成长与死亡的美学特征,其构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其技法具有模仿中创新的美学特征,其话语具有图像化叙事的美学特征。以上美学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对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取向、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奥古斯丁一方面汲纳了古典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将其与哲学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视美为表述存在的另一范畴,并且将上帝概念引入美学,使美学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具有上帝中心论的品性,而且成为本体形上美,并与古典的审美学说分庭抗礼;尽管此间世界有丑陋、有恶,但是它毕竟还是美的,这个美奠基在其受造性上,其质料性之美不仅包含感官感觉的审美在内,而且也是达于终极目的的手段;奥古斯丁的美是一个集结点,在其中汇集了神性之美、此间世界之美,汇集了人的审美和对美感的认知,甚或美与丑的纠结;奥古斯丁的美学不仅是在古典的精神中表述的基督宗教哲学品性的美学,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连续性,而且它也引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品性的美学,直到今天仍不减其影响之广度、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8.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及强者型的人格,是他“恶”的美学现形成的重要原因。恶之美既是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所在,更是其深刻性所在。它所蕴含的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10.
普罗提诺在其《九章集》开篇就在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谈到美,他更多地在理念和至一中探求美的基础;他提出了从具体事物到美的德行、最终再到至一之美的本体形上的美学秩序论,他将美视为存在,要求人返回自身以寻求内在于人的至美,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美学的心理观察的品性,而且也成为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返回内心深处”的学说的先声;他不仅在本体形上层面讨论至一之美、精神之美,而且也在其中探寻艺术美学,认为艺术涌出于艺术家的直觉,对于直觉的理解就是智慧,这是其作品之可观想性的基础.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对于基督教东西部教会学者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成就至今依然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表现为对立冲突之美、不和谐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这些特征都和现代对立崇高型美学在内在精神上相契合,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正体现在这里。在鲁迅现代性的美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文学的灵魂,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赛珍珠的诸多作品中,《群芳亭》是一部中国美学色彩浓重的作品。在吴家院落之中,在家庭琐事之中,赛珍珠通过对吴太太这样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塑造,实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别样再现,完成了对生命和时间命题的追问,对俗世和教化的思考,对天地之美的观察,对和谐与超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6.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析这两种美感,可以发现政治之美是由追求无目的的形式之美与追求实质目的的价值之美所组成的。形式之美促使公民从形式、秩序的角度去欣赏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而价值之美则促使公民去寻求道德价值,以内在道德情感为目的。政治美学经历着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的升华之路,因而政治审美最终目的就是在把握形式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转而领会与追求价值之美,将道德价值作为政治美学的本源所在,从而去思考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坡喜欢涉及的话题。复杂的人生经历为他独特的美学观点、压抑的潜意识和自我毁灭的冲动埋下伏笔,也导致他死亡情结的形成。他的文学理想如同丽吉娅的美,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欣赏和理解。厄舍古屋是他不安的内心世界,黑猫和泄密之心是他深藏的自我毁灭冲动。对他而言,死亡是从尘世的解脱,也是对这个世界无言的反抗。  相似文献   

19.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褶子理论"解构了文本的语言逻辑,对建筑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褶子"建筑美学范式拓展了建筑的形式语言.通过阐述"褶子"理论中蕴含的"混沌"思维,分析当代建筑作品中"褶子"的解构特征,从而探讨"非美之美"的美学思想及多元共生的文化精神,为当代建筑创作方法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