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在现代化全面展开和现代性迅速成长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及其现代性意蕴,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走出道德困境,追寻道德理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媒体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都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大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共享、及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进程陷入困境,表现在道德认识形成难以把控、道德情感呈现趋于复杂、道德行为表现表里不一等几个方面。对此,需要从共建、共享、管好、用好几个方面入手,正确应对与利用新媒体,通过正面的道德认识引导、积极的道德行为示范、规避不良的道德信息影响以及引领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等措施,让新媒体成为90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信息来源和良好的发展成才机遇的同时,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其中,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构成和特点,对青少年成长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价值多元凸显了个体自由选择的必要性。但现代人在强调自由选择的同时,常常忽视了道德选择的道德向度。现代道德教育对此不仅未能以批判的态度积极回应,反倒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个体的道德选择困境。道德教育亟需深刻的自我启蒙与拯救。正是基于此,张夫伟博士所著《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从教育哲学的视角,以道德选择为切入点来探讨思道德教育现代性危机的表现、症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文章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环境及其现状,力图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一个全面的探究,以期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传统的主体性哲学从"主体性凯旋"走向"主体性黄昏",主体性道德哲学也在追求道德同一性过程中被不断消解;与此同时,作为"淘沥"现代性道德三大显型的现代性因子——高技术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和全球化,却以追求同一性之实现的方式破除了道德同一性的梦想,呈现出现代性道德分化样态。以上两方面因素内外叠加,成为加剧现代性道德危机的重要诱因。主体间性道德哲学旨在关照主体间的伦理承认与认同,可以消弭主体性道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与现代性道德分化造成的鸿沟;而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理论支持的和谐伦理构建正是这种主体间性道德哲学的新范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转型时期的内在要求出发,强调道德他律的作用,并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把道德建设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缺憾,提出加强道德建设他律的重要性和有效的他律方法,同时,阐述了道德他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犬量存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等诸环节中找到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途径与对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期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走到符合道德要求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 ,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 ,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 ,网络道德教育是围绕现代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以网络为媒介开展道德管理和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 ,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引发了道德困境,究其深层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与表达,是人们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道德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母体。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代道德的困惑。道德调整应该从分析传统文化根基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与审美现代性批判中,近十年乡村影视“乡村-母亲”道德意象的构型,表征的是其精神画像的道德崇高。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冲突中,“乡村一母亲”作为农耕文化怀旧与家园诉求的审美意象,内中葆有文化心理的亲切感与道德伦理的回归感。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南都学坛》2014,(1):98-99
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着道德缺位、道德错位、道德失位、道德断层、道德虚化等诸多"不和谐"现象,原因有社会意识滞后、行为主体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价值判断混乱、新媒体时代的"蝴蝶效应"等,已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道德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在利益关系上要减少和消除社会不公等矛盾,在教育重点上要注重道德心理培养,在约束机制上要注重社会舆论的监督,在制度建设上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文章从多方面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大众传媒参与道德建设需要更多关注的几对道德关系,并就大众传媒参与道德建设的显性和隐性形式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论述了奴隶道德颠覆主人道德并取得“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胜利,在他看来,现代道德价值的真面目是内含“虚无主义病症”的“奴隶道德”,而与奴隶道德共同拥有“反应性”特征的怨恨是理解“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因而,想要破解尼采这一思想中的逻辑密码,进而立足当下重新评判尼采对现代性道德所做的“诊断”,就需要充分揭示“怨恨”在“奴隶道德起义”中的发生、发展的微观机制,进一步追问“道德的‘奴隶起义’及其所取得的颠覆性‘胜利’”的发生逻辑,这对于深刻把握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以及重思现代性来说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一种新型媒体,它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所构成的虚拟空间里,信息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极为灵活,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开放,对各种信息的鉴别、选择和运用不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网络伦理道德(简称网络道德)的问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入手,给出在现代社会如何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道德养成是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着力点,也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价值目标。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成长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青少年道德养成极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公众人物的影响。公众人物对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影响既具有多维性,也具有双重性。以公众人物、道德养成、影响机制等概念为基础,剖析其影响和作用背后的机制原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品德发展和道德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