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蒙古族聚居的农牧区经济就整体而言发展缓慢 ,其现代化程度 ,不要说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就说与内蒙古城镇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距。蒙古族的传统 ,蒙古族聚居区的教育及人才流向状况都是制约蒙古族聚居区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既要克服民族惰性 ,又要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 ;既要加强“双语教育”促进社会化 ,又要积极建立人才吸引机制。这是加快蒙古族聚居区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蒙古族聚居区基础教育过于集中社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古族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基础教育过于集中办学模式给蒙古族聚居区带来诸多不利社会问题。首先,过于集中的力度大大超出办学条件;其次,违背低龄、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的;再次,"挤兑"家庭教育;第四,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第五,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第六,增加了农牧民经济负担;陪读家庭不稳定甚至离异;由于"挤兑"家庭教育而缺乏伦理道德和家庭责任等。这些似乎隐性和显现的教育问题,都是不利于蒙古族聚居区社会长远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运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蒙古族教育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热点,掌握研究动态,探索未来研究趋势,并得出相关结论:一是,关于蒙古族教育现有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领域,即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等;二是,蒙古族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并且研究热点间联系密切;三是,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研究热点分散且不稳定,需进一步探讨。今后,为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应加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制定及制度细化研究、蒙古族基础教育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研究、蒙古族学校双语教学转型及教学模式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双语类型也呈现出多元性,其中民-汉、汉-民型双语最具代表性。新疆民-汉、汉-民双语现象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民-汉、汉-民双语现象的形成受到语言本身的性质、民族杂居、文化教育发展、商业贸易往来等因素的影响。新疆民-汉、汉-民双语发展以及双语人才培养对新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蒙古族聚居区进行行政管理要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这不仅仅指汉族领导同志,蒙古族领导同志也未必都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蒙古族文化教育对政府管理牧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在蒙古族文化土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上考虑保护蒙古族文化、有利于政府在政策上对传承发展蒙古族文化给予扶持、有利于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墨西哥民族构成复杂,且拥有拉美诸国中种类最为繁多的土著语言。作为国家通用语的西班牙语在促进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墨西哥政府强制推行西班牙语导致大量土著语言消亡,墨西哥的语言发展史就是西班牙语和各土著语言交织作用,寻求平衡发展的历史。随着印第安人民族意识觉醒,墨西哥土著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积极倡导保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全球背景下,墨西哥政府调整了其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然而,建国初期开展的过渡性双语教育带来的影响使得后期双语双文化教育政策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视野下强调蒙古族聚居区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现代化理论为导航,对蒙古族本身所携带的各种正反因素进行合理化评判的同时,试图阐释蒙古族走进主流社会的基本轨道,其中合理把握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觉”视作他们成功实现“社会化”关键要素的同时,进而把主体民族的认可和接纳意识确认为蒙古族顺利走进民族城镇且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8.
城镇蒙古族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蒙古族社会结构变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它所包含的诸多变动因素,更是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性社会结构变动的意义;本研究以近现代民族城镇和蒙古族城市居民诞生为起点,对蒙古族城市居民逐渐壮大的历史进行简要阐述;进而由职业分层引发的城市蒙古族社会分层为核心话题,对几代城市蒙古人的基本融合指数和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具有复合型文化特征群体的分类作业,并使其置于不断演化和变数概念之中;最后,主体民族的接纳和宽容意识视之建构良性城市民族互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民族基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目前,对蒙古族民俗的法律保护相对滞后。新牧区建设给蒙古族民俗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同时,蒙古族民俗对新牧区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用各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蒙古族民俗。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新疆双语格局、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现状,阐明多民族社会语言协同和文化协同的重要性,提出双语教育能够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与素质提高,传统文化挖掘、继承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劳动就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科学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推动文化协同;从社会长治久安角度,指出文化协同在多民族社会共同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异族群文化所应秉持的态度、跨民族语言交际与民族团结、超族群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基础教育也由以往的蒙、汉双语教学逐步扩展为蒙、汉、英三语教学。而能否具备一支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的蒙古族英语教师队伍,则关系到能否顺利地、高质量地、全面地实施三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故此,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从事民族基础与中等教育的蒙古族英语师资的历史重任。于是,对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蒙生班”的“零起点”英语教学研究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高校“蒙授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对策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古语属于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其方言特点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深入研究和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中人为制造了一例关于“转运珠”的“伪民俗”事件,分析这则利用了汉族传统民俗素的谣言在这个蒙汉语共用的双语社区以蒙汉语杂糅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从民俗学角度解析该语言民俗活动在亲属社会网络中发挥的功能,阐释民众趋利避害的民俗心理是谣言得以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语言民俗的考察侧面论证了农区蒙古族村落是一个蒙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对双语教学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里,双语者不断增多,双语交际和保存正在萎缩的乡土语言和民族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在各类语言教育中,至今还没有十分重视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考察研究。文章提出,双语教育对于母语教育、民族地区的通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和外语教育都是必要的、有针对性的,也是及时的。应该把它作为语言教育的一项方针性的改革措施。文章在界定双语教育有关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语言教育中贯彻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指出双语教学应该根据各种语言教育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语言教育的个性,进行切实多样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双语与双语教育是当今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有多种语言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急切。我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民族院校,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已初步形成了科学、严谨、实用、比较成型的蒙汉双语教育教学体系。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蒙汉语教育的现状;开展蒙汉双语教育的现实意义;蒙汉双语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蒙汉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藏汉双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回应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表现比较乐观,而在文化回应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还比较浅显。笔者就此分析了社会、个人、学校以及教师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将藏族文化教育贯彻于藏汉双语教育的始终,加强双语文化人的培养,教师要成为文化回应先行者,大学生要积极发展自己的文化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内陆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以小茅坡营民族学校苗汉双语教育为个案,探讨相对封闭的苗族聚居区,在苗族逐渐走向现代化且汉语已逐渐取代苗语成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如何使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就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较重,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国家在民族地区兴办的大型工程考虑民族地区利益不够,包括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民族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这些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要消除民族地区不稳定因素,促进民族团结,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包括大力进行扶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此外,要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民族立法的力度,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20.
异族通婚对语言模式的演变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异族通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汉族母亲将汉语带进家庭,并影响子女家庭语言模式。异族通婚家庭语言模式演变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语言环境,其中工作语言和邻里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蒙古语文教育对蒙古语的保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社会环境的汉化趋势强劲,那么学校蒙古语文教育最终抵挡不住来自社会的压力。婚姻观和语言观演变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家庭中有异族通婚或异族通婚史,家庭成员在社会中多用汉语,一般会赞同或包容异族通婚、转用汉语。各种语言模式的家庭,不论有没有实践基础,都表示赞同使用双语,因为它是异族通婚家庭各方能够接受的言语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