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锡瑞南学会讲学内容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学会之创设与皮锡瑞之主讲,为湖南维新变法一大举措。本文综观皮锡瑞在南学会的12次讲学,将其内容要旨概括为三并略作评论:一是大力宣扬合群之义,破除学派门户之见,以兼采众长,经世救亡;二是强调开启绅民之智,反对仇外打教,主张“文明排外”,以坚忍之志,变法自强;三是从经史中阐发素王改制之义,引申维新变法之说,推进湖南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2.
洋务政论家王韬是晚清“变法自强”口号的首倡者,他的“变法自强”主张是以世界观念为重要依据的。本文谨对王韬的世界观念的构成及其与“变法自强”论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衰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着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灾难,魏源与他同时代的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改良,希望有一批雄才伟略的杰出人物来力挽危局,再造神州。龚自珍曾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则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人才治国论。这些思想集中地反映在《默觚》等著作中。本文试图对他的人才治国论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人才系国家之兴亡魏源在总结中英第一…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要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一生创办过数以百计的学校,对教育进行过许多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尤其是他的一些教育主张,内容丰富,识高意新。去虚求实破旧立新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中国踊现出了一批维新变革志士,力图改革清朝政治,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为己任。而“图存”、“自强”的首要任务是“兴学”、“育才”,故改革科举制、改革旧式书院教育、设立新式学堂,便成为一种新时势和新潮流。熊希龄顺应新潮,于1897年10月创办湖南时务学堂,大胆提出了改革旧式书院教育的主张,其目标在于改革旧式书院偏狭的“举业”教…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到中国已进入“衰世”,非进行变革不可。龚自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从《周易》中借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他主张“更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变革的主张,主要是按照封建的宗法关系来调节土地关系,以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没有越出封建制度的范围。但是他的变革思想却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界。有志于改革之士都以他为前驱,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一再提出新的主张。《周易》的“穷”、“变”、“通”、“久”也因他的借用而获得新生,数十年来历久不衰。龚自珍本人也被后辈奉为近代首开风气的宗师。可以认为,他是站在近古和近代临界点的近代变法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7.
陈炽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炽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著名思想家 ,在甲午战争之前便呼吁变革。陈炽所以很早即提倡变法 ,是由于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比较正确、清醒的认识。他对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特别是发展商品经济作了全面规划 ,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主张。同时 ,他又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但是 ,他又强调 ,中国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变革当以不损害三纲为限度。他的极端的“西学中源”说也明显妨碍了他进一步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老子注》颇具理论特色。他以元气释“道”,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以“穷理”解“为学”,以“尽性”解“为道”,从而掀起了以性命之理解释《老子》的时代潮流。他主张有无并重,并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辩证的理解,从而超越了魏晋玄学“贵无”、“崇有”之争以及道家纯任“自然无为”的弊端。他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9.
贾艳敏 《学术论坛》2003,(3):103-106
宋恕是 1 9世纪 90年代苏、浙、沪维新人士圈子里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三始一始”的社会改革思想和在上、中、下三策中只能执行居中之策的变法主张。与康有为相比 ,他的维新思想理论根底更深厚 ,也更为温和渐进。但是当时国人的躁动情绪 ,注定了温和的社会改革方案很难被接受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主要首领李鸿章是一位“洋务”论者,也是一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一个纲领性口号.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及其在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不仅大体上复写了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经子关系论,在经学定于一尊后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个比较鲜明的学术问题,则主要是在明末到清代才特别彰显出来。王夫之原则上是一个“经正子邪”论者。傅山则比较激进地主张“经子一源”论,他甚至通过字义训诂的方式提出了“有子而后有经”的激进思想。黄宗羲本着“一本万殊”的学术主张,适当地肯定了诸子百家亦分有圣人之道的思想实际状态。章学诚与龚自珍二人,则在“六经皆史”的大框架下,提出了“经子一体”的思想主张。经子关系论,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重整自己民族知识谱系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2.
熙宁变法前的嘉治平时期(1056~1063),虽号称“盛时”,但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此时保守政治继续发展,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了广大士大夫的不安与不满。他们反对保守,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张。各种改革主张在反对保守政治方面是一致的,但却存在着是否变法的根本性分歧。其中,只有王安石坚决要求变法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皮锡瑞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极富时代特色。在甲午战争前 ,封闭而虚骄的皮锡瑞坚守夷夏大防 ,对于列强的入侵 ,视如夷狄内犯 ,严词斥责 ,力主用兵。及至甲午战争湘军惨败 ,深创巨痛的皮锡瑞转侧豁悟 ,对战和重作思考 ,提出“不明与之争 ,而暗与之拒”的“文明排外”论。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时期,章太炎通过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变法主张。过去,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这种看法有不妥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戊戌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个最重要变法主张,即是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体制为参照系,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专制政体的全新的君宪政体。民权、议院、宪政,是他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3。然而,作为维新派健将之一的章太炎,其变法思想体系的构建,却首先…  相似文献   

15.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李绪柏 《学术研究》2006,4(2):108-111
《东塾读书记》分上下篇,上篇论“经学”,下篇论“经学史”。陈澧生前撰著、身后刊刻问世的《东塾杂俎》实为《东塾读书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塾杂俎》有稿本、编录本、刊本三种之分,它通论了古今学术、考论了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由于《东塾杂俎》成书要比皮锡瑞《经学历史》早20余年,故陈澧实为中国经学史的先驱,《东塾杂俎》应为中国经学通史的开创之作。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的孔子观是他维新变法论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核和哲理性层面是“素王——教主”论。其要在重新给孔子和儒学以政治性和宗教性定位。其功能性层面和三大思想支柱为意志主义、宗教主义和现代主义。他根据《公羊》微言大义中的唯意志论思想考认孔子“改制托古”所具有的革新精神。以神秘性说孔子,主张将“孔教复原”为“基督化的儒教”。他以进化论、民权说等西方思想附孔,“托”孔推行现代主义。康有为光大了今文经学的孔子观并使其异化,这既是今文经学的丰碑,又是今文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在戊戍变法中以改良为职志的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一度高唱“革命排满”主张。因此,郭沫若称他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人”。而革命派首领孙中山则斥责他“口谈革命……而为保皇之中坚”。那么,梁启超“革命排满”主张的实质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碧芬 《学术探索》2011,(1):94-102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袁枚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代美学大师。在他的美学思想中, “情”是一个基本而核心的范畴,在他对于“情”的界定与倡导中,他不仅提出了其重要的 美学主张:“性灵说”,提倡创新与变革,更对当时文坛与诗坛上风行一时的复古主义、门 户之见等保守落后的美学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袁枚的这种批判仍不失为一 种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