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师伟 《晋阳学刊》2014,(3):95-100
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在遭遇近代西学之后逐渐趋于支离破碎。伴随着传统政治意识的碎片化,中国现代政治意识开始重新建构。然而,现代政治意识的建构在中国不仅一波三折,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价值理性明显地占有优势地位,而工具理性则不够健全。工具理性不够健全,一方面导致了形式、程序等在政治生活中的残缺,形式与程序落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公民理性的不足,公民既缺乏充分的认知理性,也缺乏必要的行为理性。充实和健全现代政治意识工具理性迫切地要求政治学特别是政治科学既要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范式、结论等优秀成果,更要加速其本土化与普及化的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政治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献忠 《理论界》2002,(5):69-70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文化正步入转型之路。然而,与经济建设的轻骑突进相比,政治文化的转型显得步履蹒跚。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民的心灵深处,在与现代社会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对抗。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同样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政治文化的这种矛盾状态,从而形成诸多“二律背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平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社会稳定是具有深刻蕴义的文化问题。中国特点的社会稳定取决于人民 ,由人类的自身和谐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亦即通过修身实现人际和谐 ,通过治国实现群体和谐 ,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是其中心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化 ,即对优秀传统实行弘扬超越 ,实现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成为中国特点社会稳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生命源远流长,先秦以来的思想家大都在哲理阐发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政治“,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促使入仕者的理论世界与政治实践对接。随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哲学逐渐以开放的襟怀融外在思想为内在智慧。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阐发,力图和谐地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开启与时俱进的价值视域。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之一是政治合法性思维特点不同。西方以思辨理性为主,中国则表现为浓重的信仰理性。中国上古三代时期的政治合法性思维具有鲜明的原始宗教信仰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提升了其中的理性认识,至西汉时代则达成了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性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化信仰理性的政治合法性思维特点,以及相关的恩宠政治文化性格。恩宠政治文化性格主要表现为,浓重的政治信仰促成了强势的政治权力崇拜;人们的最佳生涯规划是介入体制,获得君权恩宠,分享权力与利益;以及在社会层面的政治情感、心态等深层结构中,形成了遍在的"造神"情结。这些特点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仍然存在,需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圣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参量,它曾与王权主义相辅相成,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发挥着舆论导向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规范层次,圣精神传统对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和评价功能;一是心理层次,圣精神传统对现代人的价值走向,特别是精神信仰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示范及引导作用。圣精神传统的主要遗留———“崇拜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屡有反映和表现。总结、分析圣文化传统,探讨它与现代文化热点的渊源及文化关联,对我们理解传统和解释现实问题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宁新昌 《学术研究》2003,3(3):59-60
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离不开传统文化 ,因为它仍然“在场”。传统文化仍是中国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者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 ,而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应联系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实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 ,简要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应有的时代创新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顺利实现这一转型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理性分析和适合的文化选择。应该说,从沉醉于僵化的传统农业文明意识中醒来,深刻反思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以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相结合作为新文化模式的主题,以全球化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和方向,这是转型期中国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推进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实现社会和谐又始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社会形态的政治发展都会受到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变迁的实践造就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多元格局,这种现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内容和进程产生着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政治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传统的政治人格。传统的政治人格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其中意识层面包括政治情感和政治理性两方面的内容 ,而在无意识层面 ,则将辨别分析“父王”、“官僚”、“子民”三种政治原型  相似文献   

14.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实用化的政治价值"的审视之下,汉语思想文化界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功利化"诉求的困扰.我们今天思考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时,不能把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或希望都归结到儒家文化传统身上;也需要参照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西方基督教传统在现实政治实践层面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将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置于现实政治实践层面之上,考察儒家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分离的政治发展进程、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互补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解读政治现代化——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广泛社会思潮,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目标之一。就是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本文以“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概念为理论框架,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阐述建构中国公民文化的理路。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嬗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嬗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逐渐弱化,契约化的人际关系开始冲击以人伦为本的人际关系,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人情"关系,逐渐抬头的宗亲势力毕竟抵挡不住现代开放性人际关系的诱惑,对整体主义修正的集体主义与潜在的个人主义在现代中国社会同步发展.这种嬗变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也尚不能对此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但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根基,注入现代的因子,并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功能,有意识地进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极为悠久。由之形成的文化心态沉淀是一个实践理性与悲剧情结的混合体 ,而此二者又呈现出既矛盾又统一的二律背反现象。感情上对失败英雄的崇拜与理智上的成败史观之间的尖锐矛盾即其集中反映。一、成败史观———一种实践理性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对我国传统文化总结出一个精湛的词语 :“实践理性”。这种理性的特征不是从严格的科学思考、推理、演绎中得来的 ,而是从实践生活的成败中感悟、归纳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求生存 ,而不是为了求真理。我国强调“以史为鉴” ,就是这种实践理性的最好写照。因此 ,成败史观实际上并不是一…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孕育的中国当前法律文化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法律文化范畴 ,虽然它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它在整体上无法创生现代法治 ,许多方面甚至成为现代法治的反向力量。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 ,理性移植西方法律文化并加以本土化。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 ,营造市民社会 ;公平立法 ,严格守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信仰 ;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0.
臧峰宇 《学术月刊》2012,(12):46-51
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拓展深化,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文化思路具有学术深度和现实力度,这种思路为政治哲学的现实阐释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语境,这种文化语境呈现出中国日常生活的历史事实。离开中国的文化土壤,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无从谈起;忽视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展开只能是一厢情愿。深入解读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文化语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寻找思想的力量,在政治哲学的学术阐释中提升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于公平正义的现实诉求中深化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主题,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