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 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相似文献   

2.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3.
一孙丕扬于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出任吏部尚书,时年62岁。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孙丕扬的职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六部尚书之首在名义上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科举考试,从唐武德五年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官员子弟、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官二代"要想进入仕途,必须严格遵守科举考试的规定。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  相似文献   

5.
自西汉以来,任职年资就成为官员升迁的依据之一。北魏时期为了解决官职少、应选者多的矛盾,吏部尚书崔亮奏请采用“停年格”制,即凡有空缺职位,不问贤愚,择停解年月日久的优先叙用。这就是所谓“停年格”。至此,论资排辈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官员选拔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正"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八个字,是大清宰相张廷玉的座右铭。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号砚斋,又号澄怀主人,曾任清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诸多要职,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他终身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八字箴言为做  相似文献   

7.
三利三益     
正唐代吏部尚书唐俭因下棋触怒太宗,被贬为地方官。太宗余怒未息,又想让尉迟敬德指控唐俭有怨言,以便找借口杀了他。次日,当庭对质,尉迟敬德连连否认。太宗气得将袖子一甩,进了内宫。过后,太宗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并当众表彰尉迟敬德所为有"三利三益":唐俭免于枉死、自己免于枉杀、尉迟敬德免于曲从,此为三利;自己有改过的美名、唐俭有再生的幸运、尉迟敬德有  相似文献   

8.
正高拱是明代社稷名臣。明穆宗时期,高拱在担任内阁首辅的同时,还兼任吏部尚书,这足以说明其位高权重的显赫地位。吏部尚书掌管大明王朝人才之进退,人才之进退事关国家治乱,其职责之重如此。明穆宗与高拱,君臣之际遇千载难逢,在有明一朝更是独一无二。明穆宗对高拱始终非常依赖和信任,放手让高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凡是高拱所奏请,无所不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下坡路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时势,37岁就任左拾遗(谏官)的他,倡导亲民之风,反对宦官专权,竭力挽回残局。他政绩斐然,先后任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大权集十一身,可谓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10.
<正>据《明史》记载,万历年间,担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然而,尽管他为官清正廉洁,不怕同僚疏通与施压,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但对太监的"请谒"却十分头痛。明中后期,太监权  相似文献   

11.
刘典  田恬 《决策》2013,(9):86-87
因每个人的职位、职责不同,必然不能对所有人用同一套考核方案。除了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先对考核对象进行分类,不同的官职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最能体现这一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习近平关于官员考核的论述,引来各方关注。实际上,对官员进行考核评估古已有之,现代政府和企业也都纷纷制定出自己的一套考核制度。在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刘统勋(公元1699—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祖籍山东诸城,是大名鼎鼎的刘墉的父亲,于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雍正二年中进士,时年2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5岁。在朝居官长达49年,世所罕见。逝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回顾刘统勋的官场生涯及从政之路,对今人从政问道很有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军 《领导科学》2006,(23):51-52
宋(663-737),邢州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十七岁中进士,后入仕为官。青年时著有梅花赋》,宰相苏味道巡视中读此文,很是赞赏宋的人格和文才,回朝后推荐给女皇武则天。经过殿试,武则天对宋很是赏识,委以重任,先后提封其为录事参军、监察御史。以后几十年,宋又在广州、潮州、杭州等地方任过刺史,后在朝中任刑部尚书、御史中丞、门下省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务。特别是他长期任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选拔任用,业绩尤为突出。精简“斜封官”。唐中宗在位时,外戚和诸公主干预朝政,科举禄官请托之风日甚。只要肯出钱,无论何人都给官做。…  相似文献   

14.
清朝管理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这一重要的官员管理制度,因其机密性,并不载于公开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等国家大典之中。那么,这项制度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今天该怎么评价这一制度呢?由于密折的制度化,密考也由  相似文献   

15.
不拘一格,妙选人才。高频为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隋文帝拟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但高颍觉得自己资历还不深,不应当一下子位居高位,否则会使大臣不服气,于是上书辞谢,推荐名士苏威担任尚书左仆射。隋文帝先接受了高颖的辞呈,成全了他辞谢的行为,但是没过几天,依然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他解释道,自古善于举荐人才的都要受到奖励,高颖向我推荐人才,说明他没有私心,能够为百姓做事,是胜任这个职位的,然后还加封他为左卫大将军,统领禁军。  相似文献   

16.
朱轼曾作过多年的吏部尚书,对识人、用人、树人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审官的首要功夫是看一个人的真伪,在这基础上根据其才能而用之,并用圣贤中正和平之问学以教之。  相似文献   

17.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2,(12):58-59
没有神童又何来"神童官员"近日,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门户网站"中国长治"刊发了《中共长治市委组织部公示》,在拟任命的副处以上干部中,有2人系14岁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在一个地方,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神童官员",用扎堆来形容很是恰当。可是,偌大中国出现一个"神童官员"都不得了,更别说一个地方"神童官员"扎堆,这简直就是奇迹。按照有神童才有"神童官  相似文献   

18.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  相似文献   

19.
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生于洛阳官宦之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及第,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先后三度入相,历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宰相等职,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读《宋史·吕蒙正传》,始知吕蒙正"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誉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彪炳青史的清官良吏,他们淡泊自律,清心直道,体恤民疾,公正廉明,励精图治,常以楹联表露心迹志向,自勉自警,拒贿防贪,充满正气,催人奋进,为后人传诵称道,流芳百世。明代吏部尚书王恕,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撰联悬于吏部大堂: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