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教育部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促使国内很多的大学课堂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国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以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需要在高校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笔者对我国高校国学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以便为今后的国学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分析指出国学教育对小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并就加强国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素质提出策略,其中包括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创新国学教育方法、举办国学主题讲座、倡导诵读国学经典、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分析,能够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能够为国学教育与小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应该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仅仅是一种阅读,一种"回归"是完不成如此大任的。因此,我们认为:倡导国学经典不是"复古",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作为历史流传物的国学经典,我们要具有效果历史意识,在效果历史中沟通过去和现在。国学经典的提倡与弘扬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国学经典的作用扩大化。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道:“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相似文献   

6.
5月27日,"谷建芬先生《新学堂歌》鉴赏大赛"揭晓仪式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众多文艺名家汇聚一堂,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的热点问题,引起听众强烈共鸣. 谷建芬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获得者.2005年起,谷建芬先生为数十首(段)优秀的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典范诗文谱曲,创作了《新学堂歌》系列儿童国学、音乐启蒙教育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童趣、旋律优美,拉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少年儿童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一东 《人才瞭望》2009,(1):34-34
国学大师黄侃曾在北京大学主讲国学,潜心“国故”。其人豪爽诙谐,每每出语惊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积极提倡白话文。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国学的代名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儒家美学思想传承千年,对中国美学影响颇深,但如今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服务对象产生变化,传统的儒家美学思想势必会同现代社会产生碰撞,而这种碰撞中涌现的新质值得研究以指导现代美学的发展及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现代社会人情冷漠,道德低下,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懂得感恩?唯有《国学》能让我们领悟到古人的智慧以及为人处事的规范,让孩子从小学习,能知礼仪、懂规范,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健全自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育建议:“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是感恩的表现,感恩是每一个社会人应拥有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品质。实践证明,利用国学经典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是较有成效的。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利于学习国学的环境、用趣味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让幼儿将感恩行为迁移到生活中来,并通过亲子同“学”促进幼儿对感恩的了解,获得行为的巩固,形成品质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可谓是持续升温,从评选国学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国学院和百家讲坛,到汉服热、成人礼;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全球五十多个地区建立一百多所孔子学院,以及汉语成为许多国家学校开设的课程等等.  相似文献   

12.
刘文波 《人才瞭望》2009,(12):83-83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自成一家之言。从凡人到宿儒,是由于他读书开悟得道。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久不衰的一股热潮,并且因中国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学习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一直被有识之士重视且提倡,回归国学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这两种同时涌动的热潮是何关系,对青少年有何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任明 《人才瞭望》2013,(5):40-40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李成义 《人才瞭望》2009,(10):56-56
启功先生是大家熟悉的权威文物鉴定家、著名画家、当代书法泰斗和国学大师。但他青年时期的工作经历却一波三折,他愣是逆着别人赶自己往下走的路知难而上,最终走出了一段“高处不要就去更高处”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6.
9月3日《广州日报》消息:从月底至今,先后经历自我透露、媒体包围、方舟子质疑、复旦大学教授澄清等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后,“国学天才”孙见坤的光环渐渐褪去,多次卷入抄袭风波,最近更是引发案中案。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倾向于重业务学习而轻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高校学生不但人文素养贫乏,而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效应。本文试就国学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略作探讨,以益于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不仅指幼儿园的上课,而且指儿童的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诸多影响层面等。其中儿童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本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包括国学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传统等,这些都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本文通过对各种文化的介绍,指出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方式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新 《人才开发》2006,(2):51-53
2005年12月29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详细播放了李里的专访节目,介绍了他勤奋追求知识,悠悠自学成材的人生轨迹,引起全国观众的关注。本刊发表这篇人物通讯,旨在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成才青年介绍李里怎样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为当今中国国学的年轻代表,当上名牌大学教授的生动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金陵大学成立于1910年,是由汇文、基督、益智三个传教士所办的书院发展、合并而来。它虽然是外国传教士创办,但在这些传教士中也有很多“开明派”,在注重西学的同时,也注重国学,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金陵大学教学模式与美国接轨,校内师生对西方社会、思想动态了解较为深入。虽然金陵大学早年曾以宗教为必修课,但它紧紧结合中国人民的需要,培养了许多服务中国建设的高级技术人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发轫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以下简称“工合运动”)也得到了金陵大学外籍教师以及陈裕光校长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