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现量是不以联想比较记忆等思维活动为基础的,是眼、耳、鼻、舌、身等的感官活动,是纯粹感觉知识,是感官与物象世界相接触的瞬间形成的一种直觉感悟。王夫之化用印度因明学的现量说来谈感兴,使感兴具有佛学色彩,也使感兴更有虚心滤志的意味体现在现量说和情景观中,很注重身之所及目之所及耳之所及的主体空间上的在场性和时间流中的当下性,主体要与过去作切割,以遐心和逸情去观照审视物象,显现形象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审美体验的根本特点是主体与对象始终处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它既是主体心理感受的发展过程,也是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把审美体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呈现阶段就是主体通过感知等意识活动使审美对象初步地呈现出来,不过由此获得的还只是原初的体验材料;构成阶段则是主体以这些体验材料为依据,通过想象力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则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对审美对象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唐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意境的创造。唐诗意境的三个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意象模糊,意境完整。中国传统思维的独特品格决定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境,也决定着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中国传统哲学中“知、情、意”的统一促使中国传统思维体现认识与情感的融合,从而,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思维制约唐诗审美特征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为全面、自由的精神活动 ,在现代生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在古代 ,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能否生存 ;在近代 ,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生活 ;而在现代 ,随着物质生存的紧迫性的缓和 ,人的精神生活则成为紧迫问题。因此 ,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活动逐渐受到重视 ,这并非全靠爱好艺术的领导、教育家、艺术家们的极力倡导等人为因素所致 ,而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的必然结果 ,人们总习惯于局限在教育或艺术的范围内来探讨审美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因而 ,能足以证明审美教育应当存在并受到重视的理由便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6.
7.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化时代,人性的不和谐首先表现为人的感性欲望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工业化及现代科学技术使人内在的时间体验被压缩,人性更多地倾斜到外在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享受之中。人类物质消费欲望无止境地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许多社会的不和谐。审美在人心灵最深处滋养和培育一种对别人生命、对万物生命的同情、怜惜和大爱,它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使人以一种音乐的心境与他人及万物和谐相处。高科技时代,人性的不和谐还表现为理性过分压抑感性,使人成为思想的机器或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审美教育是造就心智和谐的一代新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谈文学审美与语文美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贯彻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文学审美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 ,也为语文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美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快感式的审美体验,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低迷颓伤的审美取向。至于它的审美缺陷,还需要网络文学创作者的修正与努力,更需要假以时日与足够的宽容。 相似文献
11.
从形而上学角度而言,生命节奏是宗白华美学与艺术问题的形上范型。它是宗白华美学问题与范畴的关节点与钥匙,对体会和把握宗白华的审美时空、虚实问题、气韵生动和艺境问题,具有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与契合性。唯有从此着眼,才更能探得宗白华美学的内蕴,才更能切合宗白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所谓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实质就是要求当代美学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即通过审美教育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文化建设的实践,这是当代美学的社会性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要加大美与审美的理论研究;各种媒体要以审美教育为己任,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不良现象给以批评、引导;各类学校都要开设审美课程,对青少年给以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审美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触及了实践美学的弱点,但其本质也存在局限性.两者的研究倾向表现出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偏离美学的感觉学原意,使中国美学的研究走入了困境.应回归美学原意,从体验的角度建立一种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5.
产品的设计艺术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者必须深入产品形态内部去探求其本质及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设计美的构成法则满足消费者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要求。在艺术实践中,除了应遵循一般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还要把握抽象和单纯、量感和张力、和谐和有序等视觉艺术的特殊构成规则。尽管如此,产品设计美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这些规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仍是层出不穷的。只有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进行创新,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传统"艺术心性论"会解西方美学--1949年以前中国学者接受西方美学影响的一个结构性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期,也是诗、礼、乐对中国社会开始形成全面影响的时期。音乐不仅涉及贵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国家大型典礼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从专业乐工、贵族子弟到国家统治者,一条音乐从技术到德性、再到政治性隐喻的不断递升和放大之路已初步呈现。礼乐并举,表现在现实层面上的以礼节乐,最终则表现为乐对礼的融会和超越。所谓西周礼乐政治,是以诗、礼、乐作为隐喻或象征的政治。诗、礼、乐又确实以其真实的形式贯穿于政治活动中,既作为政治的隐喻,又是具体的政治实践手段。诗、乐、舞的层级关系将人的审美经验带入了超越之境;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联则赋予了政治审美韵致,开了后世中国诗性政治的滥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