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忠春 《社科纵横》2006,21(9):40-41
发展是目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发展。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观肇始于邓小平对经济发展路线、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及其方针的重新确立和调整,中经江泽民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最终在当下延发为“科学的发展观”。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已从紧迫急切走向从容理性、从经济单向度面向全面协调、从“为物”转向“为人”的思考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无”是老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学者多视之为哲学范畴),在历史上曾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无”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老子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在“无”的基础上,故正确理解“无”,对正确理解和评价老子及其学说,至关重要。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人祖述老庄、以无为本。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认为“无”就是“道”,它无体、无象、无声,无所不在.在《老子在》中他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说“有生于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王弼将其解释为“有起于虚”,“复归于虚静”,实际上就是把“无”同虚无划等号了。据《资治通鉴·魏纪七》记载:“何晏性自喜,……尤好老庄之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相似文献   

6.
吴灿新 《探求》2013,(3):53-58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商品化的泛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男女平等的巨大障碍.女“性”商品化主要表现为性交易、性贿赂、性广告、“买卖”婚姻等,其主要根源是市场经济的物化和拜金主义之深刻影响以及主观上的两极思维方式.要在最大限度上抑制女“性”商品化的泛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和大力宣传科学的“贞操观”.  相似文献   

7.
朱瑜章 《社科纵横》2002,17(3):67-68
过去对《匈奴歌》的阐释失之于牵强附会。“焉支”与“阏氏”同音同义。“祁连”、“焉支”均为匈奴语的译音。“祁连”“象天单于然” ,那么“焉支”就“象地阏氏然”。匈奴人失掉了焉支祁连二山 ,不仅失掉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而且简直等于失掉了天和地 ,失掉了“家国” ,所以才有痛心疾首的呼喊。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现状的一部分危机感,可以归结为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思惟。在对中国传统的象思惟的发掘和光大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自然之象”、“人工之象”、“精神之象”而产生的象思惟,在“观象”、“取象”、“立象”的各个层面渐次展开创造性思惟和创新性思惟,可以卓有成效地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10.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11.
“私奔”叙事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现象,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知识精英对于女性社会群体的同情之心,而且也表现了中国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心灵历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延续使用“私奔”这一古老词汇,但是却以“出走”概念取而代之;隶属于思想启蒙的“出走”现象,也因其与传统“私奔”叙事的意义相通,向读者暗示着民族审美观念的历史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工荒”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务工主体的背景下发生的,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出发点,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从政府、企业、员工三方视角对“用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调研结果对缓解乃至破解“用工荒”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于越文化形成原因探析--驳越文化乃"外来文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从于越地区本身文明的发展进程完全具有连续性,于越民族的语言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地方特色,于越地区是有独特的经济生活习俗、精神境界、文明典制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于越民族文化的来源及其构成,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经过早期劳动创造起来的,而不是象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在外来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下,形式理性的法律面临现实困境,即:司法裁决不能被公众认可,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也在下降.法官“以证据为根据”的裁判理念虽然符合法律实践理性的要求,然而也易引致对正义价值追求的放弃和忽视;公众则视“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为司法不言自明的正义要求.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文章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我国的观念认知进行了梳理,认为该原则在公众与司法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从而导致裁决不能被认可.回应型法的有关理论值得借鉴,它认为应以法律的目的缓和引导制度,使其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仪式性,以探究法律中蕴涵的公正价值.在司法裁判中,应以公正为价值,兼顾对外部社会现实的关照,建立起以“证据事实”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归的“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15.
作家的创作跟他的生活境遇、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哲学理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定位,同时,还应用“时代性”来衡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学则是时代精神的敏感神经;哲学有贴近科学的一面,但它又和文学一样是关于“人”的学问,一样是在讲它对人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文学,可以更为理性地思考文学的本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漫谈     
《今日辽宁》2014,(5):14-15
1联手 作为亚太地区最富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两大证券市场,沪港股市迎来“互通时代”、在两地业界对“沪港通”试点获批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沪港市场不约而同地以一波放量攀升行情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7.
范兰德 《社科纵横》2007,24(4):88-90
诗词意境审美具有朦胧性与不确定性,是“视而不见”的“无象之象”,是“玄之又玄”的难以言明的审美范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朦胧客体的“道”、“玄”、“气”、“禅”及其直觉思维方式,决定了意境创造及鉴赏的不确定性;意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意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意境创造与欣赏过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神游外象”直觉性与“空白”的独特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是为了获利而积蓄起来的“物质资财”,所以资本仅被理解为自然的、永恒的和非历史的“可感觉物”.对此,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只看到了资本的“物质”方面,却忽视了使资本成为资本的“形式规定”.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本质的理解,正是通过抓住这—“形式规定”,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力”,揭开了资本物化现象背后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本质,从而使资本这一“隐形者显形”,最终破解了资本之谜.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象学”相结合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文学意象思维是"物境"、"情境"、"意境"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诗之物境,即了见其象,主体"看到"观照中的一切象,将有机统一的审美意象体系熟视于胸、历历在目;诗之情境,即深入其情,饱含情感地观照"象",作者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又会影响其创作意象思维的独特性,情中景、景中情不能与客观之理相提并论;诗之意境,即妙得其真,主体所见之象并不是一般的直观感性之象,而是妙得其真之象,它是生命律动的真诚表现,是溶于情,与象融合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