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百慧 《唐都学刊》2008,24(5):94-99
1959年3月6日,法国宣布收回其隶属北约的地中海舰队.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发展与法国要求独立外交之间的矛盾是这一事件的基本原因,美国不愿意满足戴高乐"九月备忘录"的要求和在联大的负面投票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线.由于美国的应对失误,该事件最终以法国从北约撤出地中海舰队而告终.这一事件影响了美国对法核援助政策,但戴高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防务独立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环境和美欧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背景下,戴高乐对冷战两极结构和美国霸权地位发起挑战,力图重塑法国世界大国地位。戴高乐改革北约、建设"欧洲化"欧洲的设想与肯尼迪的"宏伟计划"产生严重冲突,1966年3月戴高乐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决定标志着大西洋纷争的顶点。然而,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应对不仅使危机得以化解,美国领导地位还得以加强。戴高乐对大西洋联盟的挑战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他的目标未能实现,但他维护了法国的独立和尊严,对大西洋联盟的革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提供了一种跳出两大联盟对抗的独特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袁红 《唐都学刊》2004,20(2):153-156
20世纪 60年代 ,戴高乐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 ,争取大国地位 ,利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 ,在军事、经济、外交、“非殖民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独立外交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势力 ,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缓和了东西方关系 ,对 6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代,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否超越意识形态的蕃蓠,更加务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外交的历史考察可见,追求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及美国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一直是美国外交的关注重点,无论冷战时的遏制政策、冷战后的克林顿主义、布什主义都无不如此.通过对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剖析,期望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着眼于国家利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  相似文献   

5.
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网报道,《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历史》杂志于2000年初创刊,该刊为半年刊,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出版社出版发行。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书介三大栏目。创刊号于2000年元月出版发行,上面刊载的档案资料有:《戴高乐时代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研政策的重点》,《戴高乐将军与法国科研》,《P.皮加尼奥尔访谈录》,《戴高乐于1959年2月14日在图卢兹的演讲》。文献有:《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建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1969-1973年的H.居里》。历史研究文章论述的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研计划…  相似文献   

6.
1968年11月至1973年5月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实现与美国和解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越南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处理并存的援越抗美革命外交方针与缓和对美关系务实外交方针这对矛盾时,对越美和谈的态度及对越物质援助的方针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中国以越南问题为轴心推动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步伐,中美关系解冻。随着越战的结束,双方着手进一步落实联合抗苏的战略构想。但与此同时,中越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越南最终投入了苏联的怀抱。  相似文献   

7.
由于二战后日本与南太平洋岛国外交发生演变,有必要探讨日本从环境外交向海洋外交转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外交定位。二战结束后,日本势力一度彻底退出了南太平洋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整合组建"太平洋岛国论坛",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攻势。此后,通过举办八届"日本—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逻辑实现了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的转变,在历史惯性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力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外交模式。目前,日本已将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提升到与中东地区、非洲的"西翼"并重的高度,成为其海洋战略的"东翼"。中国今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将不得不直面日本的海洋战略,并与之展开博弈。  相似文献   

8.
孙向宇 《求是学刊》2016,(6):160-166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对苏德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美苏虽在建立该通道的酝酿过程中合作与分歧并存,但该计划最终仍得以实施。这条空中航线克服严峻自然环境挑战,兼具军机运输通道和外交通道的双重价值。阿西空廊囿于美苏矛盾的不断升级而中止。阿西空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美苏两国的战时合作,既是二战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是美苏两国战时外交策略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起,基金会由早期从事国内的"拯救慈善"、"科技慈善"活动,转变为国际性"教育、文化慈善"项目.二战期间配合政府抵御法西斯的"文化攻势",到全面卷入冷战期间的"文化冷战",基金会一方面是政府文化外交项目的分包者和外交决策幕后智囊,另一方面尽量不成为纯粹的工具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外交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视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维——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外交在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美军占领期面临两大历史关口,做出了不同选择.冷战后日本外交又面临第三次历史选择,经过政策争论形成了共识,即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往往带有一定"倾向性".因此,捕捉这种"倾向性"就成为理解日本外交政策发展方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日本学刊》2007,(2):26-33
本文将中日关系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按其在国家利益中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即:视台湾、钓鱼群岛问题为“核心利益”,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视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为“中间利益”,认为该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视“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主张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极为复杂,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日本外交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近日,日本防卫大学校五百旗头真校长倡导的日本外交课题应是“日美同盟与日中协商”以及中日美三国应建立“定期商议”机制的观点就颇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及日本在近代的领土扩张时,国内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通过武力对领土的强取豪夺上。然而,标榜"文明开化"的日本为扩张自身领土手段频出,除了诉诸武力外,还通过外交谈判来满足其领土野心,小笠原群岛正是日本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的领土。无论是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通过与英、美谈判确立了在小笠原群岛上的主权,还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通过对美谈判实现了小笠原群岛的"复归",日本都是通过外交途径实现了疆域的扩张。深入探讨日本外交中的小笠原问题,将有助于对日本近代以领土扩张为目的外交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本与法国在双方“印太战略(构想)”的相互交汇与影响下,陆续开展了涵盖机制建设、防务装备与技术合作、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海洋安全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法两国能够在印太地区开展海洋安全合作,除了受到“印太”地缘结构变化及美国“印太战略”等外部条件影响外,也与双方巩固本国既得海洋利益、维护西方自由国际秩序和稳定的双边关系等内在基础密切相关。在当前美日等国不断扩大海洋安全合作联盟的背景下,日法海洋安全合作无疑会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及权益带来一系列影响。然而,由于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外交传统、日法在遏制中国和对俄问题上存有分歧,以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将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这都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琉球托管问题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但常常为人忽视的地位.美国“二战”后托管琉球并于20世纪70年代将琉球“返还”日本,并将钓鱼岛非法划入“归还领土”之列,这成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重要一环.本文另辟蹊径,围绕琉球托管问题和钓鱼岛争端的关联,在挖掘中日间琉球交涉及此后美国托管琉球的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托管制度,论证美国托管琉球及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的非法性,为我国反驳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提供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权外交,美国人权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是什么? 美国总统卡特在执政期间 (1977~1981),除继承了实力政策外,还突出了外交的"道德"内涵,把人权问题纳入国际关系中.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冲突,在国内也有很大争论.因此,有人把卡特时期的外交称为美国人权外交.从那时起,美国的人权外交就相传下来. 美国人权外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的需要. (一) 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建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与欧洲封建、殖民帝国相抗衡的.在外交活动中,它经常标榜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和所谓的外交道德. 美国外交有虚、实两个方面.实的,即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随着美日矛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综合的对日战略,成了美国朝野的热门话题。不同观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逐渐形成了3个战略思想流派:“联合战略”论、“美日合作”论和“日本威胁”论。本文试从外交、经济和军事3个方面探讨上述3派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的思考宋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半个世纪了。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灾难最为深重的一次战争,是中、苏、英、法、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大搏斗...  相似文献   

20.
日本首相野田拟提倡以美日为主轴的新外交战略“太平洋宪章”,以建构经济合作与解决纷争等区域整体准则.日本政府在经济上联手美国的战略意图越加清晰.从日美经贸关系看日本在TPP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日美联手TPP将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日本和美国将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日本参与美国主导的TPP有利于美国整合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美参与TPP进一步促进两国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