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文学创作艺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诗经>中都有明显体现.<诗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创作中就要采用现实主义精神真实的反映社会.同时作者歌颂、赞颂一些美好事物,或者幻想美好未来,就要采用浪漫主义精神抒发情感.这两种创作精神结合,构成了<诗经>创作艺术的完美体现.而这种两种创作精神是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进步性:现实主义精神让人们真实的感知历史真实.浪漫主义精神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两类艺术精神结合还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使得人们对天帝、鬼神,不再盲目崇信.局限性:两类艺术精神结合得不够完善,而浪漫主义精神体现得软弱、模糊、不鲜明.  相似文献   

2.
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茅盾的文学观念中,新浪漫主义的内涵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其冲击波的强弱与茅盾自己的自觉反馈,呈伸张收缩的运动状态的。茅盾从现实主义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出发提倡新浪漫主义,同时又在不断否定、扬弃新浪漫主义过程中找到理想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但是扬弃并不等于抛弃,茅盾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广阔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登上俄国文学舞台,一批年轻作家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美学纲领的指导下共同抨击着当时黑暗的俄国社会.自然派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源自18世纪的俄国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使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与毛主席诗词赵怀德毛主席在50年代后期,曾经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方法,以别于旧的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提法比较,亦觉含义更加明确.这是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6.
高金岭 《社科纵横》2011,(8):103-105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从西方引进的重要文论术语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学研究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本身的含义已经变得含混不清,它们经常被作为静态的概念来运用,被视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或传统精神,进而被认为是从古就有的两种文艺思潮,而忽视了它们是历史性的范畴,也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一个历史中介和一个过渡环节,只有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曹卫兵 《唐都学刊》2000,16(2):98-101
文章认为九叶诗派在诗歌观念、诗歌的主题意识和审美趋向上继承了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 ,并渗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8.
张器友 《唐都学刊》2007,23(1):102-109
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古典浪漫主义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到唐宋,中国正统文学除古典现实主义之外,还存在着与之并峙的古典浪漫主义,它不仅在创作宗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基本特征诸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质的规定性,而且有着轨迹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依次相承的作家序列。古典浪漫主义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石的,其奠基之作为《庄子》,之后经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的努力,发展到唐代李白时代达到鼎盛时期,苏轼为古典浪漫主义最后一个大家。古典浪漫主义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结构上的作用和影响虽逊于古典现实主义,但在张扬个性自由等方面亦有着不朽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评述新时期文学时,人们常常只把现实主义作为主潮,而忽视了浪漫主义的存在,其实,这是极不公正的.现实主义固然在新时期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三个阶段,后来由于作家执著于生活的本真还原,衍生出了"新写实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显学;而浪漫主义也经历了"朦胧诗"的低调浪漫、"寻根文学"的悲凉浪漫,发展到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系说不清、道不明的"后浪漫"阶段,成为新时期文学家族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唐都学刊》2010,26(4):70-72
韩偓这位享有忠臣节士令名的诗人,却偏偏自行结撰了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香奁集》。《香奁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文人艳情诗集,千载之下,褒贬不一。借鉴文本分析、史料考证法,可以得出如是判断:《香奁集》既有艳夺温李的旖旎诗篇,也有与艳诗毫无关系的寥落意绪,更有介于似艳非艳之间的幽微心曲。  相似文献   

12.
冯肖华 《唐都学刊》2004,20(2):67-70
陕西当代文学的学科构成有其内在质的规定性。作为区域学门类 ,文学范式的完整性、文学本体的独立性、把握现实的同步性为基本因素。以浓厚的地域色彩为标志的学科领域 ,所呈示出的彰显在文学史观上的价值、倡扬主流文学意识的价值、坚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价值 ,在中国大文学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3.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创作的《贤亮印象》是一首咏怀诗,全诗实写张贤亮,又处处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抒怀,也是对这一代苦难人生的最好注解.作为同时代的西部作家,陈忠实、张贤亮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具有悲壮、悲悯、悲愤色彩,人物充满艰辛与悲凉,都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具有反思思辨色彩,深邃而浑厚,体现出阳刚之气.他们都具有明确的史诗意识,力图构建具有鲜明史诗品格、史诗意蕴的作品,从社会、文化视角反思民族命运、时代变迁,而此诗正是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中,至目前尚不足百年。对于中国新诗的成就,过去的评论者大都估价偏低。如在1956年,朱光潜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新诗给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像旧诗那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在新诗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新诗人‘过于信任‘自然流露’,结果许往往成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不大高明的散文,这样就当然不能产生诗的语言所应产生的美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争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其实,对新诗价值判断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辉煌的古代诗词的潜在参照系存在。中国古代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新诗尚不足百年,怎样估价新诗的成就,新诗将向何处去,确实值得认真探讨。本刊现邀请了当今比较活跃的诗歌研究者就新诗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问题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关中书院改建为师范学堂,其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关中大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师范学院。笔者翻检史籍、梳理资料后,认定:首先,没有“关中书院改为关中大学堂”一说;其次,《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的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的事件,可能是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清末的“陕西师范学堂”混淆,因此,误把光绪二十九年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唯一一所师范学堂称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因此,关中书院改建的师范学堂应名为“陕西师范学堂”。在改建时间方面,笔者认定陕西师范学堂的设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Critical realism has been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because it develops a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ity which avoids some of the pitfalls of empiricist theories of causality. But while there has been ample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re has been noticeably less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eems strange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er of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al realism, Roy Bhaskar, employs and develops a range of dialectical concepts in his later work in order to extend the main tenets of critical realism.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raw on Bhaskar's later work, as well as Marxism, to reorient a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demonstrates how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can begin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ree common criticisms made against original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hat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 powers and structures developed by critical realists is problematic; that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contains values which prove damaging t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at critical realist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researching everyday qualitative dilemmas that people face in their daily lives.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Durkheim's relationship to realism. I argue that there is enough prima facie evidence of realist commitments in his work that our task should be to consider what kind of realist Durkheim was. I discuss, first of all, Durkheim's epistemics and follow that analysis with a discussion of metaphysical realism in his tex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covers a wide range of his work;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In a final concluding section, I go on to consider how his epistemic arguments and his philosophical realism might work together to support important parts of his general sociology. Realism is not often brought to bear on Durkheim's work. When it has been, Durkhei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naïve realist. These interpretations of Durkheim do not recognize the sophistication of contemporary realism, which does not reduce to naïve representationalism. This paper will sort out Durkheim's realist commitments in his texts, and in light of the variety of realisms consistent with “sophisticated” (that is, non-naïve) realism.  相似文献   

19.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唐朝都城长安度过,在长达十三年的长安生活中,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人地位,形成了杜甫精神。今天研究杜甫在长安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化与历史背景以及长安生活对杜甫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