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1992—2012年西安市各区县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利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地理集中度分析法,研究了近二十年来西安市各区县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移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二者移动的方向一致,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于经济重心的移动,且二者之间偏离的程度越来越大;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向中心城区聚集,表明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其原因在于西安市历史发展基础和现代城市综合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预测,未来西安市人口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动的"四化"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78-2008年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轨迹的比较可知,人口重心演变轨迹是前20年缓慢、稳定地向西南移动,在2000年以后向东南方向移动,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小;分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第二产业分布的重新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落后地区分享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6年湖南省100个 县域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协调度指数、重心模型、ESDA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重心偏移、空间自相关性等特征,探讨湖南省人口、经济变化及时空协调。结果表明,湖南省经济对人口存在事后调节作用,各分区间存在差异;人口、经济均呈现“东密西疏、核心-外围圈层、低等级城市连片”的分布特征;经济对人口流动存在虹吸效应,区位劣势、资源枯竭型县域人口外流较显著;研究时段内,核心城市聚集作用渐趋增强,人口流动具有经济导向性;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向东北偏移,且经济重心移幅大于人口重心移幅。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人口呈现高-高、低-低集聚态势,经济则呈现低-低集聚态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云南省边境线长4 060㎞,分布众多口岸和口岸城市。本文以空间分析重心模型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对近10年(2001—2010)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人口重心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边境城市口岸贸易重心沿经度方向移动强烈,沿纬度方向移动较缓;2.边境城市口岸发展差异明显,没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3.人口重心、贸易重心纬度方向移动具有相关性;4.边境城市口岸与腹地之间互动机制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社会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显示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社会治理水平指数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心理论和相关公式,对我国社会治理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变及耦合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治理重心落在河南省中南部,并不断靠近几何中心,其在东西方向上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不平衡程度;社会治理重心和经济重心总体均向西南方向移动,但二者重心距离呈扩大趋势,分布空间差异明显;社会治理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一致性指数增大,但空间重叠性减弱,两重心耦合性不高。  相似文献   

7.
集中指数和重心显示浙江人口与经济分布均趋向于不均衡,且经济分布的非均衡性大于人口分布,但二者之间的偏离趋于缩小。集中度显示县域尺度上人口与经济集中分布区面积扩大、集聚程度提高,且集聚与分散变动均形成了核心区;人口与经济集中分布区形成“交叉但不重叠”的地域关系,经济分布对人口分布的解释程度在73%-90%之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匹配程度提高,二者主导匹配关系由1982年的经济滞后型转变为2010年的协调发展型。基于浙江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动态匹配过程,认为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分布的路径是:以产业结构升级及布局分布调整为核心动力,在经济超前型县域继续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创造能力,以吸引人口集中为主;在经济滞后型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展产业的同时,以转移剩余人口为主;在协调发展型县域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与人口同步增长的协调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又密切关联。采用重心模型,对1996~2011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和区域经济数值,计算出各年份的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客流量和GDP重心坐标,揭示浙江省入境旅游重心和区域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南向移动,且东西向呈现波动变化;而区域经济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入境旅游重心位于区域经济重心的西北位置,且两者的偏离距离整体呈现缩小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入境旅游重心在纬度上呈现高的负相关性,而在经度上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安徽的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人口的不合理发展使安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成为安徽生态省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最大难题。为此必须优化人口环境,促进生态安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河北省134个县(包括县级市)2010年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个指标与区域综合交通支撑体系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体系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较明显,县域经济受到市域经济的影响,环首都地区的县市区位优势较明显,工业产值和社会指标均受惠于交通。最后提出了建立完整的交通疏散体系等河北省构建交通支撑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可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安徽省循环经济的运行成本。在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公众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原则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相关主体即政府、企业、公众的权利义务为主要线索构建安徽省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同时,针对安徽省的实际需要,法律制度设计要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  相似文献   

14.
腹地是决定港口成长的关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以2001-2013年间福建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内陆省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对福建最有影响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测算了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四个空间层面的腹地与福建沿海港口成长的关联程度,得出江西和湖南与福建沿海港口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为福建扩展港口经济腹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提出以江西为重点,兼考虑湖南的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将安徽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的提法,文章认为安徽建农业强省,不仅有些主要指标难以达到,而且不符合当今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方向。只有努力实现工业化,把建立经济强省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才能尽快地发展安徽经济。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安徽的优势,可以实现工业化和建立经济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985年至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发展历程量化分析影响安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给出结论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全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1980—2008年江苏省各类产业和职业的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特化系数法,对江苏省人口职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江苏省三大产业的人口结构遵循全国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提高。其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幅度不断加快。人口产业结构类型由正三角型,经过鼓型过渡型,向倒三角型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从事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对象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评价方法是综合性的,评价必须准确可靠,兼顾适用性和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完备性、可比性、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选取能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指标.采用综合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2004年各县域经济27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偏弱.  相似文献   

19.
四川是一个流动人口大省。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多个层面对四川的流动人口规模、流向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