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郭英德众所周知,文学社团的普及和文学流派的纷争,是明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元明时期文人结社之风大盛,但是元代的月泉吟社、玉山雅集,明初的北郭十友、南园五子、闽中十子等,不过因地域的关系,文人相聚酬唱而得名。他们虽然相互间文学风格比...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文学与文献》由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杜桂萍教授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力求反映黑龙江大学在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方面的优长与特色,以前沿性、创新性和笃实的学风追求为目标。《明清文学与文献》欢迎海内外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彰显明清文学及其相关之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4.
刘欣 《唐都学刊》2011,27(5):106-109
新时期以来陕西地域文学研究对陕西地域文学的形成历史、审美特点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有效挖掘并弘扬了陕西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内在精神。然而随着陕西文学创作境遇的日趋复杂和多样,既往研究亦显现出对当前文学现实的阐释乏力。鉴于此,当下的陕西地域文学研究一方面要承继传统,另一方面亦需开新视界,将地域性理解为是在不断自我解构和重建中的动态存在,以实现自身研究范式之转换。  相似文献   

5.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学方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风韵。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批表现北京地域文化风采的文学作品,京风京味波及到包括小说、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摄影等广泛的文艺领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北京地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为进一步展开北京地域文学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北京地域文学的创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文艺学会于七月十一日联合举行了北京地域文学研讨会。与会学者三十余人围绕开展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概念的界定和京味文学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将相似相近文化体的一个文学社团流派或几个文学社团流派综合称为文学社群,突破了以往对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模式。从文化视角切入,对文学社群进行了一番文化哲学的形态论共时性考察和阐释,对其进行历史、生存、结构、创作实践的综合性还原研究,以重新整体地把握现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8.
范家进 《浙江学刊》2001,11(3):97-101
从遥远湘西来到北京的沈从文最初只能为谋生而写作,而难以找到处理他自己所拥有的边缘化乡村经验的独特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他对于以鲁迅为领袖、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目标的"乡土文学派"也无法感到亲和与认同,而且与他们之间还时生龃龉与冲突.此时,正在北京新文坛上逐步积聚力量的新月派文人群体向沈从文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携和发表机会,他的乡土抒情也由此找到了最初的文化依托.因此,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并存正是一个时代新人辈出、佳作纷呈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汉广 《求是学刊》2013,40(2):115-123
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已不同于歌德和马克思当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它既包含有那种世界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同时又是一种消解中心、多元并存,以全球化眼光看待本土经验的文学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场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大合唱,也是一场文化战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令人瞩目和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从中国文学是否会继续繁荣、中国文学的未来思想和艺术的流向、本世纪内中国能否产生伟大作家等三个问题探讨入手,认为今后我国所处的和平与对话、改革与开放、科学高度综合与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大趋势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有利机制,将促使未来的文学继续繁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基于民族自立精神和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与富于群体意识的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文学思想的主要支柱,多样化将是艺术流向的重要特征;在构成当今我国文坛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作家群中,有理由期待会有人取得伟大成就,与时代和人民脉息相通、心心相印是作家攀登上光辉顶点的最重要因素。作者还对新时期文学所存在的和今后应注意克服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属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在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公共领域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在此基础上文学逐步摆脱对政治的依附关系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理想模式,文学公共空间应当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广泛参与的,自律、理性而又多元、宽容的交往对话空间.它是发表作品的阵地、文学传播的载体、争论的讲坛、作家聚集的核心,各种思想、观点、主张借此进行多元、理性、批判性的对话和讨论,进而,以此空间为核心的文学群体、流派得以凝聚壮大,新的文学思想观念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整体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浙东派     
所谓浙东派,是指元末明初由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的许多文人所组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方孝孺等。这一流派在当时文坛上占有显著位置,对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曾起关键作用,因此,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浙江文化史的学者,应对之予以足够重视。本文拟就这个文学流派的轮廓作一个大致勾勒,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院中科 《社科纵横》2006,21(12):154-155
文学是文化的土壤孕育出来的花朵和果实。本文以活跃在西部地区凉州籍作家和以凉州为第二故乡的作家创作为背景,通过作家作品分析,追溯了“凉州兵团”形成和崛起的过程及必然趋势,揭示了“凉州兵团”是本土的也是大众的,是文化的更是超越时空的,是凉州大地孕育出来的既有本土情怀又具有大众视野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新戏作派,又称戏作派或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出现的较早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形成时间来看,仅次于新日本文学会的成立,而在战后派出现之前。新戏作派这一称号,最早出现在林房雄所写的一篇《文艺时评》中,后被战后文学史所采取,一直沿用至今。一战后新戏作派的代表作家是太宰治(1909—1948)和坂口安吾(1906—1955),此外尚有石川淳(1999— )、织田作之助(1913—1947)、石上玄一郎(1910— )、伊藤整(1905—1969)等。这些人都是在战前1935年前后登上文坛,但在战前文坛上均未占  相似文献   

17.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3,30(4):96-98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纪德君 《探求》2015,(6):91-96
明清以来,广府文学对广府地区的文化风情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创作倾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广府文学涉笔地域风情,可以营造一种真实可感的环境氛围,更好地启动故事情节,增强文学叙事的现场感与新奇性,有效地映衬人物的情感心理或个性风采,凸显作品的历史色彩、个性魅力乃至民族风格。就认识价值而言,广府文学对广府风情的摹绘,无疑也有助于今人更具体地了解广府地区的风俗民情,为当今的广府文化研究与传承等提供鲜活可感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的德国文学,相当复杂。就西德文坛来说,新一代作家一登上文坛,便显露出强烈的艺术个性,批评家们很难把他们归入某种倾向之下加以说明。早已蜚声文坛的老作家,经历了六十年代末期的社会动荡之后,也在认识现实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因此,批评家在试图说明七十年代文学时,一下子很难归纳出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而“例外”反倒成了七十年代文学的规律,他们甚至认为,七十年代的西德文学有作品,而且不乏很有艺术性的新作品,但是没有文学。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七十年代德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20.
李建华 《唐都学刊》2005,21(2):92-95
隋代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国家的统一并没有带来文学派别之争的停息。细细观察隋代文坛,我们可以发现隋代文学分成两大流派,这就是以隋炀帝杨广为代表的晋邸王府学士派和以杨素为代表的北方士族派。这两大流派文人的组成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其主导思想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