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 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口形势?会不会带来新的人口问题?这些,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对镇赉县未来100年人口发展进行了予测,基本情况知下: 一我们采用分类抽样方法,对镇赉县1979年的人口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口占全县人口的22.8%,从而掌握了这个县的分性别的按年龄死亡人口数。然后编制了寿命表,利用寿命表进行予测。予测中,考虑到目前工作的实际情况,把1984年前的生育率定为1.2,把1985年后的生育率定为1.1。予测采用两种方案:第一种是以女性25岁做为生育始点;第二种是以女性20岁  相似文献   

3.
一、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我国1990年的普查,提供了可信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资料,如果忽略国际迁移,祗须以生育序列、死亡序列的参数,就能用队列要素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预测未来人口的规律与构成。90年代,我国人口死亡率已进入低水平时期,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67.7和71.2岁。因此,影响未来人口趋向最重要的因素是生育模式。为分析  相似文献   

4.
生命表     
生命表就是一张根据分年龄死亡率来考察一批人的生命过程的表。它的基础是一套按年龄排列的死亡率,因此也叫死亡率表或死亡表。它实质上反映着在一定的分年龄死亡率水平下,各个年龄的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岚 《人口研究》2002,26(2):70-72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一、性别年龄构成 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几十年来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人口的作用。 (一)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属于世界发展中地区的类型。发达地区人口寿命较长,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地区与之相反。从表1看到,中国60~69岁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李成  米红 《人口研究》2022,46(1):19-36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9.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六普人口资料,分析各地死亡人口年龄综合指标,探索我国31个省区出生时预期寿命及经济人口社会变量,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关系.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和相关回归分析拟合技术.结果:我国普查调查人口死亡率低于当年登记的人口死亡率,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全面低于全国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登记误差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及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死亡人口、死亡率漏报率为18%左右,死亡人口漏报数量可能与外出人口数量,农村基层管理等有关.而出生时预期寿命,65岁以上老人比例等指标对于该地区人口粗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年龄死亡模式是评估人口健康水平、掌握人口发展规律的重要指标。人口普查为掌握年龄死亡模式的变动特点和人口预期寿命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然而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和对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普查所获得的死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需要对这一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和修正。为此,本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特点对布拉斯-罗吉特模型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其符合观察年份的死亡模式,获得模型参数,进而实现对2010-2020年死亡数据的校正评估。结果显示2020年人口普查获得的死亡数据中低龄组男性漏报率高于女性,0-9岁男性平均漏报率为75.33%,女性为57.69%,男婴死亡漏报率为85.08%,女婴死亡漏报率为77.80%;70-90岁高龄组死亡漏报率男性平均为22.55%,女性为20.75%,90岁及以上的死亡漏报比较低;老年阶段男性漏报率普遍高于女性。2010年婴儿死亡概率为21.15‰,2020年为8.80‰;2010年出生预期寿命为74.82岁,2020年为78.21岁,10年间预期寿命增长了3.39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年龄死亡模式呈现“低龄降低,中龄平稳,中高龄先缓升后陡升,高龄略有回降”的变动态势。这表明进入老龄前期人口死亡概率降低带来一个虚弱累积的过程,达到一定年龄(70-80岁)后,老化速度就会加快虚弱累积的效应,带来更高年龄组失能或死亡概率的加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寿命表是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种统计表,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寿命表中的各项指标,如死亡概率、生存人数和期望寿命等不受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可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直接比较,因而寿命表分析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分析长宁区1953年—1985年男女简略寿命表以了解30年来长宁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对此,基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测算了27个国家(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2020—2021年(截至2021年9月26日)的平均预期寿命,并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进行了分年龄分解。结果表明,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经历了较为显著的下降。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2.2年、2.1年和1.8年。在2021年,27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出现分化。其中,西欧和南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反弹,但少数东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则继续下探。进一步的分年龄分解表明,2020年27国15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下降绝大部分是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所致,而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降的作用较小。另外,男性在多数年龄上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大于女性,但在高龄阶段,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要小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有所反弹,但部分国家年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仍然显著,并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反映出新冠疫情死亡风险的年轻化特征。研究展示了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  相似文献   

14.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死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敏感性指标。计算婴儿死亡率的基本原理是,以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的婴儿中在O岁上(一周岁以前)死亡的人数比上出生数。  相似文献   

15.
表示死亡水平的总体指标通常有三个,总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三个指标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总死亡率:表示人口实际的死亡水平,但因受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人群,同人群不同时期直接比较时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任意人口公式,是1982年美国人口学家普莱斯顿(Preston)发现,在无死亡资料时,仅用两个时点分年令人口数,补以出生数,即可计算出寿命表上的全部指标.现根据该公式,用1953年和1964年青海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54~1964年出生数,编制了本寿命表.一、寿命:表编制的程序1、计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平均人数(_nN_x) n(?)x=(1953年人口·1964年人口)~(1/2)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人类的寿命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寿命表是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的。它是研究人民健康和疾病及其他因素对寿命影响的一种方法。它既可提供有关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又不象普通死亡率那样受到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通过计算不但可以了解某一代人总共存活  相似文献   

19.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人口年龄构成最完整的表示方法自然是按每一年龄组的人口比重来计算。但区分为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三组,更能集中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近二十年来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和2000年的预测,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0.
已知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时的生命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在编制实际生命表时,我们通常是先根据人口普查或人口调查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一组分年龄的死亡率,{M(x,n)},然后再根据这组实际的分年龄死亡率编制出相应的生命表。在编制模型生命表时,我们通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