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转变与城市群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 《学术月刊》2013,(7):107-112
"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转移调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区域由"带状"向"块状,,转变。平均来看,城市群以占所在省份32.2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所在省份60.66%的人口,创造了75.61%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国区域经济已由省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当前,行政区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城市群将是中国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在这三大转变基础上,"城市群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空间聚集已从"产业聚集"演化为"城市聚集"。这时,城市群经济已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及运行的一种形式,是基于社会分工深化、市场深度扩张、要素高度空间聚集而演化出来的区域经济形态。城市群发展的当代意义还在于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领者。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积极推动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发展,事关广西建设全面小康、建成中南西南战略新支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广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出发,在剖析制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需要采取区域联动、产业同构、交通共建、市场同体、环境共治、服务同线、制度同建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和城市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历史条件下,城市群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总体规划为基础,从空间结构调整和强化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加强城市群管理,加速城市群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39-43
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经济利益依存关系的存在,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的前提。城市群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其特有的优势条件使它更有利于满足产业融合产生和实现的基本要件,并最有可能率先取得实现和突破。研究表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构成城市群产业融合的核心内容;而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利益依存强度,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区域性产业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等,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光溪 《东岳论丛》2004,25(2):66-71
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能否形成协作机制和互补性竞争优势 ,达到规模和簇群效应。其核心是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之间的充分自由流动 ,也就是说在城市之间搭建起保障要素流动的链。就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来看 ,六 (流 )链的搭建和培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是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竞争单元,是各个国家拉动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的主要空间形式.本文系统解读国际城市群研究文献,旨在为我国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及优化城市群规划政策提供国际经验借鉴.首先,我们借助CiteSpace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群主题文献的发文趋势、空间分布、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性分析,揭示新世纪以来该主题最新的研究前沿;其次,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从时间维度上纵向剖析城市群研究的知识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VOSviewer工具和影响力较高文献,根据经济、地理、人口和政府治理四个维度,我们进一步挖掘城市群子主题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城市、增长和城市化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中国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相关研究在不同阶段分别侧重考察了经济集聚形式、城市网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城市群的经济影响、空间结构、城市蔓延、人口集聚、政府政策是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未来我国应加强对于科学划定城市群、实现区域公平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城市群、旅游圈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中基本形成的以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四大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湾和东北三省的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构造辽宁中部城市大旅游圈,实现辽宁中部城市群新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士林 《学术界》2012,(6):19-28,269,273
城市群不仅是一个内涵空前复杂的“宏大叙事”,也是一场直接涉及到亿万人利益和命运的现实进程.世界城市群最突出的变化与趋势,从城市人口上看,世界各城市群都有较大的增长和扩展;在区域和经济发展上看,一些城市群出现了跨越州、市及跨国化的趋势,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区;在城市群模式上,则是日益呈现出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与西方城市群最重视的是自然空间演化、城市形态蔓延、空间距离改变等不同,中国城市群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更多受制于“时间”要素,充分照顾城市群自然成长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是我国城市群研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