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乐记>是中国儒家美学最早的理论文献之一,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牟宗三认为,它是一种完美的宇宙论.唐君毅认为,它在本质上表现了一种陶养性情的礼乐之道.徐复观则认为,它代表了儒家兼具美善的礼乐之教.三位学者不同思路的诠释对现当代儒家美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因为其揭示出了<乐记>作为儒家美学生命原点的两个根本内涵:礼乐既是形而上之道,又是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之伦理价值的体现;礼乐是情感、心灵、精神的安顿之地.  相似文献   

2.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一为现实世界中的分而齐之之通。就世界之在而言,庄子把它划分为未始有物的本然世界与分化的现实世界,并以浑而未分的本然世界为理想的形态。与之相应,庄子区分了社会领域的不同存在形态:至德之世、动乱之世,并赋予前者以理想的性质,旨在突出人之在应与万物通而为一,这既在价值观上体现了人之在应当以通为其品格,又以形而上领域未始有封的本然之在为其根据。同时,存在的秩序之维从有序性、条理性彰显出存在之通,并展示着其与存在的统一之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赵丽端 《江淮论坛》2014,(3):115-121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一为现实世界中的分而齐之之通。就世界之在而言,庄子把它划分为未始有物的本然世界与分化的现实世界,并以浑而未分的本然世界为理想的形态。与之相应,庄子区分了社会领域的不同存在形态至德之世、动乱之世,并赋予前者以理想的性质,旨在突出人之在应与万物通而为一,这既在价值观上体现了人之在应当以通为其品格,又以形而上领域未始有封的本然之在为其根据。同时,存在的秩序之维从有序性、条理性彰显出存在之通,并展示着其与存在的统一之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有诗曰:“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的确,龟与龙、凤、麟合称“四灵”,乃为吉祥长寿之物。人们“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延年。” 乌龟之所以成为动物界的长寿魁首,就在其无欲。你触它,它回避;你击它脚,它缩脚;你敲它头,它缩头;任你踩,任你压,它依旧故我,谨护自身。待你折腾够,黔驴技穷,拿它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评街亭之战街亭之战的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颇高。其实,就这次战役的规模和重要性而言,不要说在中国古代军事史轮不上它的地位,就是在三国军事史上,也是排不上它的座次。它的出名不在其本身,而在由其本身导致了一出戏剧性场面的出现:聪明绝顶  相似文献   

7.
<正> 茅盾神话观的研究应纳入茅盾整体研究的宏观格局中;并注意以下侧面:一、它与茅盾的世界观整体,特别是其政治观等主要构成因素之关系。二、它与其美学观之形成及东西方文化探源工程之关系。三、它与其治学方法的方法论宏观格局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底里,有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晚清留日群体将民族主义引入中国小说.这一变化给中国小说带来深刻影响——它为中国小说实现其地位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契机;它体现了中国小说主题现代转换之一个方面;它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当代之“道”.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因其作为世俗能量的实质及其中国化后的诸多偏见与缺憾,又很难成为小说之文化方向与终极意义供给者.重国家而轻社会、有国民而无个人,这是晚清留日群体民族主义小说写作之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兼综儒墨道法阴阳诸家,却以“道”为归,故其自然观在与先秦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明显具有理论的独创性。它一方面向我们敞开了一个万事万物各适其性、和谐流转的世界图景与生活画卷,另一方面,它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证成了精神之维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人类立足于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来追问存在的方式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认识之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审判者的法院,应当是一个职能单纯、明确的机关,它不应当也无能力承载太多太复杂的职能,因此,让人民法院回缚于《宪法》第123条之定位,回归到"审判机关"之本位,当成为中国法院改革之常识性议题。作为治理者的法院,应"恰如其分"地参与社会治理,承担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责任,因此,司法改革有必要理性地回应社会善治之需要。司法的专业性决定了其所承载的社会治理职能只能是"通过审判的社会治理",它必须遵循适格性、适度性、适时性等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1.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词派 ,它结束了元明词中衰的困境 ,开启了清词中兴的门户。该派崇尚南唐北宋之词、倡导风骚之旨 ,推崇风流婉丽、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 ,并实践了其词学观 ,创作了富于时代精神和现实内容又具有词体本色的婉约之词。  相似文献   

12.
势是中国文论特有的范畴,王夫之在其著作中反复论及,细致地阐述了它的内涵,准确地概括了它的特征,生动地揭示了取势的原则,从而将中国抒情诗的秘密"逗漏已尽"。根据上下语境,势可以分为文本之势、创作之势、主体之势等。分析具体文本,势又呈现出生动性、蕴藉性、自然性等美学特征。如果结合生活经验,则可使抽象的势具体可感,更好地把握取势的对立性和同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4,(4):127-135
文化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化现象或文化体系的新兴科学,其显著特征就是综合性、跨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学科产生走的是一条许多相关学科的不断融合之路.由此,它的理论之源就必须是多向度、多维的.本文通过寻根求源和细致考察,认为历史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构成了文化学的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14.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孔子"作"《春秋》所隐含的"大义微言"谈起,探讨了《吕氏春秋》被命名为"春秋"的思想史义趣。孔子《春秋》所赋之"义",是王道之公义。孔子这一"赋义"的宗趣,也为《吕氏春秋》所继承,它通过融贯诸子所自以为是的"圣王之道",来构建其所悬设之"圣王之道"。它对于"整全之道"的把握,及其对"意义世界"的建构使它在价值意义的追寻上"大出诸子之右"。  相似文献   

16.
维新反思论     
<正> 戊戌维新已经过去九十周年了,但它的影响至今还存在着,并在九十年来不断牵动着人们的思考.人们对它时或毁之,时或誉之,时或抑之,时或扬之.毁之、抑之者以其改良、软弱、反对革命;或以其过激、虚矫、叛逆.誉之、扬之者以其革新、启蒙、解放;或以其执中、纯和、渐进.要之,国内对戊戌维新的褒贬,多以时流为转移.时流尚贬,则一人贬之,众人斥之;时流尚褒,则一人歌之,众人和之.歌之、和之者,当然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贬之、斥之者,亦非徒托空言,毫无凭藉.今是而昨非,昨非而今是,孰为公论?拙意以为,对待这一历史事件,决不可各执一端,就事论事,而应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趋势中和具体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后学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由于它是通过各种文学手段来阐发其哲理,并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这就赋予了它很高的文学价值;而这种文学价值,又以它那“极天之荒,穷人之伪”,的想象和“汪洋捭阖,仪态万方”的行文为其主要特征,因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一部《庄子》才迥然有异于晚周诸子之作,并使得“古今文士,每每奇之”,“使人读其文,如坐春风,如饮醇醪,处处引人入胜”,以致“玩其文而忘其命意之处”。  相似文献   

18.
任丑 《晋阳学刊》2016,(4):73-78
义利之辨和其他判断一样,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综合的。换言之,义利之辨有两种基本模式: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义利之辨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在理论上催生了其极端形式:道禅两家既不重利、也不崇义,把义利之辨由虚无推进到涅槃,从而否定了义利之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义利之辨的寂灭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幻相,透过幻相就可以探求到它潜藏着自由法则的重生因素。义利之辨的先天综合判断扬弃了其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完成了由自然法则向自由法则的历史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综合并超越了功利论和义务论。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具有近代历史观的启蒙意义;其“先天之性,天成也。后天之性,习成之”的人与人之身心关系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突出了“习成”对“天成”的实践作用,但它并未超越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一、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人们之所以要占据和占有空间财产,获得其产权,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当其空间尚为自在之物时,它就天然存在着可供人们使用的功能,所以人们才去利用它、开发它.而当空间财产成为商品时,这种人为的使用功能就又转化为空间财产的商品使用价值.1,容纳功能.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它固有的容纳功能.在常人的意识中,空无一物,是没有用处的.而空间财产的使用价值,正是在于它的“空”和“无”.中国老子著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 户(门)牖(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使用其它财产,是要其功能释发于外,是“有之以为利”(?) 而使用空间财产,则是要使自身和所占有的财产置于其间,或往返其间,是“无之以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