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是影响个体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和普遍的文化现象,不仅成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生成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场景,而且推动了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向世俗化、平面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独有的特征:影响内容现实化;影响领域生活化;影响时空交错化;影响方式感性化;影响过程潜移默化。对此,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回归教育本真,凸显生命关怀,推动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销蚀着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瓦解着人们对可能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而失去了道德精神和信念,失去了对德性品质的培养。文章在对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在全面知识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基础何在?知识能否为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等问题.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克服这种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转换道德教育基础,即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开出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理性向生活回归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导致道德教育的失真,远离了生活世界,终将走向虚无。所以,道德教育应该走向生活世界,使我们过上一种真实的、完善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淡漠生命行为的反思与生命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年,有关青少年淡漠生命的媒体报道时有所闻,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此外,青少年凶杀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造成这一普遍社会现象的因素可以归咎于多方面,在青少年中普及和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列举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青少年淡漠生命的具体事件入手,深入分析了导致该类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并阐述了在青少年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化 《理论界》2014,(4):57-6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克服知识性德育的学术性、思维性和人际封闭性,主张在人际关系背景里通过人际互动与交往实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人际性、多向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反映时代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自身的特性亦为其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着新的高校道德教育理念--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文章在论证将生命纳入到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依据和界定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理论上科学地阐述构建高校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反思,从道德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道德的层次性三方面阐述了其误区,提出了道德教育问题的新思路--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1.
浅谈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忽视道德教育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的抑恶扬善作用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当前,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误区就是远离生活世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中教授的道德,而忽视了道德的真正形成是在生活中;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忽视生活世界才是科学世界的根源;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道德教育的主体完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尚晓丹  尚晓丽 《理论界》2006,(9):108-109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其消极功能的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批判。本文从这些批判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剖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指出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其素质水平决定着大众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克里夫.贝尔的反省价值道德教育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有以下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创新德育方法,强调体验,注重对话;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活动体系;开发和设计“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不能只关注普通的道德原则、规范 ,更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和经验中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 ,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获得生命的活动中去 ,让学生有感动、有理解、有体悟 ,使他们视道德教育为自身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电子媒介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志兴 《天府新论》2009,(5):154-157
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正在深刻地改变和控制着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读图时代"成人"后台世界"门禁失守,导致了童年世界的退隐,使得青少年学生的羞耻感日益淡化,德育教师的教育权威受到质疑;电子媒介的娱乐化趋势也对严肃的道德教育内容造成严重的冲击,使道德教育面临着泛娱乐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蒋桂莲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67-69,108
结合道德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道德需要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结构特点、我国转型期的发展特点等出发论述了我国以青少年为道德教育主要对象的原因。在分析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产视阈下我国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并根据青少年的心智发育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不同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信息交流、人际互动的方式。微公益、微话题、微事物、微人物等以其特有方式进行道德世界建构,积聚道德正能量;开辟道德教育的新领地、新模式,提升道德教育者"知能",实现道德话语的叙事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相似文献   

20.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