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已初步形成"学、产、官"体系,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学科背景分布多元。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缺乏成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尚未建立起网络舆情研究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网络舆情研究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应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重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的倾向性,注意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别,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技术手段建设。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其正负效应表现呈愈来愈大之势。网络失范是当代社会学无法回避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新兴的网络社会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不仅阻碍了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我国当前网络失范行为及如何构建我国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涉及到网络带来的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是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胡东兰  夏斐 《学习与探索》2012,(12):106-109
作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跨越融合的产物,近些年中国网络文化服务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网络文化服务业是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基础,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等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服务活动的集合。它具有不同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特性,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中国网络文化服务业在市场规模、主体消费、政府管理及社会经济贡献等方面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情况,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财税、投融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推进中国网络文化服务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公民的国家意识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的消解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是:国家的政治主导力下降、经济自主性动摇、文化认同感削弱、社会系统化分裂.在网络社会中重构公民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视网络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增强网络技术的创新力,凝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良传统,建立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艺在中国当代文艺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网络文艺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网络文艺生产失范、平台监管失灵、价值观导向失守等文化乱象,引致社会文化症候。当前网络文艺治理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匿名心理引致的行为失范、互联网行政部门联动不畅、网络监管技术滞后、网络执法立法难度较大等。将文化治理思路适用于网络文艺失范的治理中,不仅为我国解决网络文艺困境提供了路径参考,还能够丰富我国文化治理的实践经验。据此,我国可以从主体建设、技术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四个维度优化网络文艺失范现状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世界各国都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健全的网络信息管控体系,通过对国外网络信息治理的经验对照分析,结合中国网络信息治理的现状查找问题,为中国网络信息环境发展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礼春 《社科纵横》2011,26(6):146-147,153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促进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权威的消解,形成了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新格局。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高校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认真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艳红 《社科纵横》2014,(5):102-104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本性及社会学对新生社会现象的阐释功能。文章梳理了近几年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舆情等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语言问题的研究以及网络社会学的新进展,为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带来了多样分析视角及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0.
贾宜 《社科纵横》2012,(4):139-141
网络在现当代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重要手段。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将网络称为"第四媒体",即认为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新兴媒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低廉的获得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广泛传播,形成了传统著作权人的复合性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拟从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特征、网络传播过程入手,探讨网络传播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