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渭清 《社会科学家》2012,(8):147-149,153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文本中涉及了子孙之孝、兄弟之睦、婚姻之好、宗国之忠、天人之和、君子之德等诸多伦理范畴;《诗经》作为一部上古诗歌总集,其深厚的伦理价值意蕴植根于周人农业血缘宗法社会的文化土壤,是人类固有的游戏精神、诗性智慧和宗教伦理结合的产物;《诗经》在周人特定礼乐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将审美与道德紧密绾合的特点,对古代道德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审美文化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向度,这对于今当代中国诗学走出拘囿于个体"唯美"的无病呻吟,探索诗学精神价值重建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智彪 《学术研究》2006,(4):117-120
只有把审美文化现象放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放到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够说明它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本文分别阐述了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道德、审美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澄清了审美文化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艾青诗歌中表现了“救世者”、“创世者”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其社会思想、审美思想、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使其诗歌具有世代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建构的网络文化观念影响并规制了文化产品新的评价方式和判断标准.评价对象的目标溢界形成了文化评价的“祛魅化”语境,文化产品评价尺度的世俗化下移,以及媒介化批评所形成的图像化娱乐至上、舆情围观引发的“多数暴政”、意见领袖与粉丝文化互动产生的评价导向等,是网络文化兴起后干预文化产品评价的常见方式.  相似文献   

6.
先唐社会所经历的原始宗教文化、卜筮宗教文化、儒学文化、玄学文化、佛教文化等几次文化转型,对月意象的萌生、发展和嬗变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月亮的神话意象是原始宗教和卜筮宗教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呈现了女性地位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逐渐跌落的过程。殷周之际,在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和作用下,月亮的道德伦理意象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月意象的基调和底色。月亮的审美意象与魏晋玄、佛关系千万重。在历史选择中逐渐形成的先唐月意象,说到底是中国人的自我领会,是人文的诠释使然、文化转型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史也是文学史、文化史,而结合文化背景研究月意象,也是意象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  相似文献   

8.
曾耀农 《中州学刊》2005,(2):196-199
后现代解构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新时期的影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喜忧参半.解构主义使当前影视运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对政治与道德权威话语进行消解,在调侃中亵渎权威话语,在亵渎中消解神圣规范.解构主义对写作本质认识的变化使当前影视出现了零度写作,造成影视文本中的理性反思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这既消解了影视文本的道德与感情因素,又阻碍了影视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解构主义使影视文化由艺术文化向大众文化转轨,对大众生活的欣赏,对平民意愿的尊重在影视领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11.
“蓝鲸”死亡游戏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自杀游戏,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通过塑造独特的死亡审美,“蓝鲸”聚集了有自杀意向的人群,通过理性的游戏设计帮助玩家逐步克服死亡恐惧,实施自杀行为,游戏模式的网络化传播使得“蓝鲸”得以在全球扩散。现代社会的个体化、理性化、技术化特征,既是网络自杀行为得以形成、实施和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青少年网络自杀的深层动因:个体化时代的信仰危机,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与虚无;“园艺文化”影响下对青少年理性化的培育和“裁剪”,压抑了其生的本能并唤起了其死的本能;技术异化与道德盲视折射出技术进步的社会风险。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的网络自杀行为,要加强集体教育,克服社会信仰危机;引导个性发展,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规范技术使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比乃至审美文比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比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比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在艺术学领域的价值,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有关语言转换与经典传播的微言大义得到必要的揭示.首先,这一理论以“纯语言”为基点,在神秘主义宗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将翻译理解为现世审美救赎的重要文化力量;其次,借助对“接受者”、“意义传达”、“民族中心主义”等的否定表达式,它在一个远为深刻的现实语境中探讨了艺术作品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问题;再次,立足于相对宽广的跨民族、跨文化视野,它不仅提供了经典传播的一种特有方式,而且强化了经典传播的重要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借助“纯语言”来传达的审美乌托邦,这一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亦可在经典传播及传承的维度得到特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愿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非遗产品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本文从服务场景视角探讨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要素间的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是服务场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二是服务场景能够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感知价值,进而产生非遗产品的购买行为;三是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对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四是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和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且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文化认同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论吴宓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一生标举并践行着以人之道德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想,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经典性意义,提出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现代文化思路.在我们进入吴宓文化思想的价值资源时,会发现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价值需要被他所确认和诉求,在他看来“人文主义需要宗教”,“宗教实足辅助道德”.吴宓对待宗教的眼光和态度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宗教观成为他丰富复杂的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徐华  周典恩 《学术界》2012,(8):126-132,288
《信仰的法则》作者创造性地将经济学研究进路应用于宗教研究,注重从宗教自身入手来探讨宗教信仰的变化,为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即宗教市场论.尽管此范式对当代美国的宗教复兴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就清季民初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基督教会及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市场区位”与基督教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形来看,宗教的兴衰并不遵循市场法则.宗教市场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其缺陷主要在于忽视了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因素对宗教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中 《兰州学刊》2013,(2):15-20
在审美中,我们将会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自由感,这就是审美自由.因而,审美自由并不只指感官自由,它更是指主体知情意完美协调的自由.推而广之,审美自由还将包含道德和意志内涵.换句话说,将世界审美化,审美自由将是广义的和终极的自由——审美主义就是这样的逻辑.从自由出发,审美最终导致真正自由的实现.这既是主体审美的历程,也是审美自由自身的要求.自由是主体性的自由,其核心理念是广义的“审美”.在这一意义上,审美与自由就是同义语.在此基础上,现代西方形成了审美主义思潮.不过由此出发,审美至上论、唯关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审美主义纷至沓来.事实上,这些将审美泛化的做法都与西方传统的神性或救赎理想密切相关.回到当下、回到眼前,我们能够把握和理解的“实在的”自由就是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尚“清”现象,源于先秦诸子。“清”的本义是指水清,先秦诸子由其本义出发,逐渐将其用于哲学、社会、道德、艺术等领域,使其获得了越来越广的审美意蕴。在道家学说中,“清”既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老庄将“太清”视为天道的理想境界,将“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视为理想的人性之美。在儒家学说中,“清”主要属于道德审美的范畴,用来概括隐士在乱世中清高处世、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与道德之美。由孔子到孟子,儒家对“清”的态度经历了由不重视到重视的逐渐崇尚的过程。荀子则融合了儒道两家尚“清”的内涵,并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从而对后世的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宗教对新疆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一环。伊斯兰教道德是新疆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对新疆的公民道德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应积极引导宗教,弘扬宗教道德和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消除宗教道德中的消极因素,促使宗教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