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终极安全:生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性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在国际安全中突显 ,安全观念已经扩大。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安全的概念以及特点 ,生态侵略和生态安全在国际安全中的突显 ,以及我们如何去应对生态安全中的挑战。笔者从全球性层面强调生态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以及人类对此所作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来先生积极参与了文化儒学的现实实践活动,他认为在多元现代化世界,儒学应积极发挥其价值理性的优势,借鉴汉唐儒学的发展经验,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在人权、伦理、生态、全球化等问题上基于儒家思想所做出的思考,如仁体和用、道德的生态观、道德的政治学、多元普遍性价值等思想体现了当代大陆儒学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儒学和中华文化的新生,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基于儒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4.
黄岭峻  王勇 《江汉论坛》2005,12(11):88-91
民国初年,由于道德失范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中国思想界重新将视线投向儒学,以确立相对稳固的道德规范,于是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回潮.不过,从两个不同角度选择儒学的思想界人士都碰到了两难问题从"人道"角度提倡儒学的人士无法解决传统儒学对人性要求过高的痼疾;从"神道"角度改造儒学的人士却无法回应科学昌明时期宗教难以为真的现实.正因为此,民初儒学的回潮是短暂而虚假的,它很快便被新文化运动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郑娴 《兰州学刊》2007,6(8):20-21
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对西方生态思想和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奠定了深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表现在生态哲学家们对它的争议上.文章试图通过探究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所遭到的来自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生态学的激烈批评及其回应来深入"生态智慧T"的思想实质和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现”.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相似文献   

7.
翟奎凤 《学术界》2012,(5):197-202,278,281
1980年代以来,陈来先生积极参与了文化儒学的现实实践活动,他认为在多元现代化世界,儒学应积极发挥其价值理性的优势,借鉴汉唐儒学的发展经验,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在人权、伦理、生态、全球化等问题上基于儒家思想所作出的思考,如仁体和用、道德的生态观、道德的政治学、多元普遍性价值等思想体现了当代大陆儒学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儒学和中华文化的新生,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基于儒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中国儒学在东西文化冲突中面临着爱国保皇、好利求富、民主自由等多种价值选择,儒学在挑战与选择中对西学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从在传统框架下探知西学到反思传统、学习西学,从改造儒学、学习西学到批判儒学、文明西化,儒学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改造与裂变历程.儒学的价值选择、对西学的回应、改造的历程折射出晚清传统文化的演变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下倡导儒学普世之路的今天,重审晚清儒学的演变之路,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经济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再次,生态补偿是对社会生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政治经济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生态理论在文化和文艺领域里运用虽是晚近的事,但文化和文艺的生态观念早已存在.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论述都体现出了文艺生态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良性生态体系,必须以生态系统论的眼光看文艺.马克思人学生命观是社会主义文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它在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揭示了人的生命所应具有的超越精神.当前文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功能生态营构和生产生态调控,前者解决社会和群众对文艺需要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文艺领导和管理问题.从开放的眼光看,应该充分重视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和艺术思维活动的复杂性、生动性和互补性.但也要注意反对文化自发性崇拜,不能抹杀文化所具有的主体实践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志建设应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照耀下,高扬实践主体精神,研究文艺生态规律,推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环保事业的实践证明,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手段,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本文拟从生态危机的道德根源出发,阐述生态道德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探讨生态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应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新世纪大陆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一脉相承之处,诸如积极回应当下问题、努力尝试复兴儒学、建构儒学本体论等,但毕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两个群体重建儒学的理路不同,所构建的新儒学的思想资源和关注层面相异;建构的儒学本体论也相差甚远.“当代新儒学”试图避免“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困惑,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的超越,并复兴儒学.但这个群体成员对于儒学的本体重构,或者太注重实际操作而显得“急功近利”,或者太“形而上”而难于被理解.“当代新儒学”的观点能否引起学界的共鸣和认可,人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态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他不仅从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化两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生态问题,而且还从经济、认识、阶级和政治等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作了具体剖析,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问题的深刻根源.并由此提出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等解决生态问题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生态补偿问题的多维视野后,从生态政治的视野把握生态补偿,认为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下合理分配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中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间合作所带来的生态收益与成本,以达成生态正义、保护自然资本的生态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以维持人类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第三,生态补偿平等地分配社会生态舍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生态正义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其中,以敬畏天命为理论基石的生态伦理智慧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敬畏自然;以融入自然为理想境界的生态伦理思想向人们展示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情怀;以节用资源为伦理实践的生态伦理意识教导人们坚持取之有度、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源泉。  相似文献   

16.
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精神人文主义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性实践。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结果,这种理论在今天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情势下,需要重新探讨.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追求发展的目的息息相关,生态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也不完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的结果.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抛弃意识形态的偏见,而从人类与自然的高度来共同携手解决这一全人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我国生态现状理性认知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建宝 《船山学刊》2017,(3):104-112
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精神人文主义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性实践。  相似文献   

20.
蒋显荣 《理论界》2009,(2):106-107
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谁是世界的主体问题上针锋相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引咎到人的主体地位上来,而不是主体的行为上来,以致人类中心主义理不直,气不壮.人类主体地位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它还在进一步加强.它不应背负骂名,反而应该鼓励主体的开拓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但主体(人)行为对环境问题负有绝对责任,解决环境问题应从主体行为上而不是从主体地位上来寻找办法.环境问题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体制是纵容还是制约这个副产品的关键."生态泛腐败"问题是我国生态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制度和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而不是靠否认人的主体地位、压抑人的本质力量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