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是美学思想鼎盛的时期。当人们把多数的目光聚焦于《论衡》、《典论》、《文赋》等倍受后世瞩目的著作时,却往往忽略了同处于这一时代的葛洪的代表作品《抱朴子》。从美学鉴赏的角度来说,《抱朴子》是一部非常有影响有价值的美学著作,尤其是《外篇》。葛洪的美学思想上承《淮南子》、《论衡》,下启《文心雕龙》,在魏晋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他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谈美,二是谈文学作品中的美。这两大部分实质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对于后者有着指导性的意义,而后者作为具体实践的例子印证了前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这两大方面分别独立论述,并非完全隔离之意。  相似文献   

3.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代表作.它分为《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两部分.《抱朴子·内篇》属于道家,历来毫无争议.《抱朴子·外篇》的归属却不明确.葛洪自认为属于儒家,后人却将其归入杂家或道家.根据书的内容及葛洪的思想倾向来看,《抱朴子·外篇》应该属于儒家.  相似文献   

4.
《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重要道教典籍,保留了较多的魏晋口语成分.连词“而”在《抱朴子内篇》中共1 082例,有的地方单独用为连词,有的地方跟其他词组成“而”字词组做连词,还有的地方与其他连词或副词搭配使用,组成关联词组.  相似文献   

5.
宋本《抱朴子外篇》今实物无存。但是,根据相关的史籍我们可以判定,宋本《抱朴子外篇》存在十卷、二十卷、三十卷、五十卷等多种版本,并且有一定佚亡,但是其基本内容应该与今本相差无几。宋本《抱朴子外篇》趋向今本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种学术思想皆“援《易》以为说”(同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周易》美学思想实质和作为中国美学重要起点的价值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本文主要选择《周易)中几个重要范畴概念,如“阴阳”、“象”、“生”、“险”、“丽”、“简”等,从《周易》与中国古典美学关系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人们深入认识和研究《周易》美学思想有所裨益。 一、阴阳:中国古代美学思维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7.
葛洪在我国文学史、宗教和哲学史、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均有着独特地位。对于葛洪与辞赋的关系,目前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较少论及。本文试从葛洪的辞赋观和他在其子书《抱朴子》创作上表现出的辞赋化倾向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飞八石”等八个条目进行商榷 ,涉及训诂和校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抱朴子外篇》中用典的数量庞大.从典源出处看,葛洪引用较多的当数儒家经典和道家著作《庄子》,体现出其儒道兼修的精神世界.根据引用内容的不同,可将《抱朴子外篇》中的用典分为引言和引事两大类.引言大多出自《易》、《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可以使观点更加有力,让人更易信服.引事则多取自史书,往往在引用历史故事时对其进行高度概括,用己言叙古事,且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抱朴子外篇》使用典故的手法多样,有正用、反用、活用等,有时还对原有典故进行改编.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外篇》是葛洪的代表著作之一。此书著成之后,在六朝到明清的历史时期内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书中的思想倾向、文学观念、人物评价、历史故事等都对历代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不难看出,《抱朴子外篇》是研究魏晋历史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旨在从社会实践角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之谜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它虽不是以美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它的不少章节涉及到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自其公诸于世以来,受到美学界的高度重视.从总体看来,各家对《手稿》所论及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劳动创造了美”以及美感、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相连带地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结论性意见,都可以在这部《手  相似文献   

13.
早年葛洪以吴土旧姓栖身新晋,武勋难就,益求文名,其于《抱朴子外篇》之中寄托良多。本文从葛洪的吴人身份与其在两晋之际的处境入手,探析其"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的心态,并挖掘葛洪"孤立之翘秀,藏器以待贾"的心态掩映之下,《抱朴子外篇》人才观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神与物游”中“游”的美学意义赵海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篇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在中国美学史上,“神与物游”已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命题而为历来文艺美学家们所注意,但历来注释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对“神与物游”命题的阐...  相似文献   

15.
年轻的美学家李丕显教授在美学领域艰苦跋涉,勤奋笔耕,论文和专著斐然可观。继《审美小札》、《黑格尔美学论稿》、《美学导论》之后,我又读到了他的《自然美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九○年版)。如同他的其他著述一样,《系统》一书自始至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本原理,并努力创新发展。它的“坚持”是在“发展”前提下的“坚持”,它的“发展”是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因而全书在理论形态上具有通体一贯坚实厚重之貌,又时有新颖独到洞幽烛微之处,颇具特色,颇有力度,填补了系统地研究自然美系统这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在《文心雕龙》中“情”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的始终。学界大都从情与采的关系来讨论其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意义,而对“情”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有所忽视。本文主要从“情”所蕴含的生命美、理性美和形式美来解读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成一家之说,其思想光辉体现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人才思想.本文从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选拔、人才的识别、人才的任用以及人才自身的素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抱朴子》的人才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汉晋社会的真实状况,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