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作为20世纪美国南方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对黑人生活的和种族问题的关注是福克纳小说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痛恨种族歧视,同情黑人的命运,并赞美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当遇到彻底解决南方奴隶制的问题时,福克纳无论在作品里还是言论中都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由于受到时代,社会,家庭和自身局限性的限制,在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福克纳对于种族观点的变化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从流散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和莫里森作品的关联性,结果发现19世纪末的南方黑人大迁徙促成了黑人和白人进一步地混居和种族转换.在种族冲突剧烈的南方,隐藏着黑人和白人在潜意识中逐渐向对方转变的过程.二人的作品全景地反映了南方种族、身份、阶级和文化的复杂错位.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美国内战前后的南方社会为背景,通过萨德本家族毁灭的悲剧历程再现了种族主义这一主题。本文试图分析福克纳如何借用原型模式来展现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混血儿群体所受的种族创伤,揭示旧南方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泯灭,揭示种族主义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以福柯有关权力与知识的论述来解读福克纳笔下的混血儿,可以发现混血儿实际上是美国南方社会白人权力与种族知识的产物.白人用权力将混血儿划归为南方社会绝对的"他者",并在种族知识里把他们妖魔化.这种权力和知识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不仅使混血儿受到支配,就连他们在反抗白人权力过程中的行为,也不知不觉地被内在化了,成为了它们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国家未来的焦虑,爱伦.坡把当时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巧妙融入小说叙事中。他用隐喻、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对残酷的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对黑奴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然而,坡深受南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上的保守因子导致种族立场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为了避免过分触及种族问题而陷入政治漩涡,他在小说中采取一种调和策略,即一种既不触怒白人读者、又能为大多数黑人所接受的"平均种族主义"。坡竭力在小说中构建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种族迫害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黑人、白人等多种族和谐共存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大量反映南方社会现实,揭露南方社会问题的优秀作品.<干旱的九月>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出色的短篇故事.通过对故事中不同类型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对福克纳的种族观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他对于南方束缚女性权利与进步的妇道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183;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8.
以《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1866年刊登的几幅有关南方被解放奴隶学校的图片为例,说明视觉报道在美国内战后南方的黑人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该画报对南方黑人教育的视觉报道是带有偏见的选择性报道,这些报道为北方的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南方黑人教育的窗口,使他们可以通过其权力之眼来监督和控制南方的黑人教育。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马拉默德一直很关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在其三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在马拉默德看来,美国犹太人与黑人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并不能够简单地以“结盟”或“分裂”这样的字眼来概括。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原因,这两个民族产生过种种误会和隔阂,只有用爱与怜悯、理解与宽恕的方式去面对矛盾和分歧,才能使他们真正和睦相处。他的这一种族观,正是源于他一贯坚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略论加维运动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结束后 ,黑人及其后代虽然在法律上不再是奴隶 ,但是美国社会黑人仍然受到种族歧视 ,处境艰难。为生活所迫所引起的黑人大迁徙 ,使黑人不断地涌向城市 ,形成有利于黑人进行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 2 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增强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维的宣传鼓动活动 ,唤醒了黑人美好的种族意识。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加维运动的兴起。加维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却唤醒了黑人 ,打击了种族主义气焰 ,在黑人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种族经验成为了美国人生活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作家,艾丽斯·沃克从种族经验入手,对<梅丽迪安>中的黑白困惑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跨种族关系的确立来建构黑人的种族身份.这种对种族生存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体现了沃克对黑人的人文关怀,为解决黑人当下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黑人角色的塑造与黑白种族关系的探究是威廉·福克纳写作生涯核心关注之一。在《喧哗与骚动》中,黑人在文本与主题建构层面再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黑人女佣迪尔西以其笃定的宗教信仰与残存的救赎希望支撑起分崩离析的没落贵族康普森家族,黑人与白人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提升了读者对目标文本的审美体验。目标文本还利用富有节奏与激情的黑人福音音乐多维度地揭秘了黑人人性,预示了黑人种族注定引导人们走出南方社会的黑暗困境。  相似文献   

15.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艺术手法,自产生之日起就发展迅速,至今仍是方兴未艾.20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特设了象征性人物玛吉,创作出她唯一的短篇小说<宣叙>,表达了自己的种族思想: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要敢于宣叙,勇于争取;黑人和白人具有平等的权利,应该相互尊重,实现共处.  相似文献   

16.
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奥尼尔戏剧<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种族偏见可解读为一种心理原型.无意识的种族偏见导致了黑人男性主人公吉姆的自卑情节、白人女性主人公埃拉失败的个人化过程,最终酝酿出种族间的爱情悲剧.然而,男女主人公争取爱情的酒神精神让他们挑战与颠覆种族偏见,在精神上超越了该心理力量.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同名小说《秀拉》描写了种族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秀拉成长的经历。分析秀拉和夏德拉克人物形象,对比黑人社区"底层"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不同反应,可透视出黑人社区无法接受黑人妇女拥有和男性同样的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18.
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以来,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异文化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萦绕使非裔美国人面临着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维系自己的身份成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眼望上苍>以独特的关怀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索,并以超前的视角憧憬了人类各种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