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早就提出了“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郑志峰 《社科纵横》2012,(5):104-106
吴晗政治上的转向,固然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小环境"对其政治抉择的影响。社会交往网路就是一种典型的"小环境"。从19世纪30年代胡适派学人的学术网络中脱离出来,19世纪40年代的吴晗踏入了中共的统战组织网络和民主教授的社会交往圈子,其政治态度的剧变并不出人意外。重返北平后,在知识分子普遍政治化导致分化的情况下,吴晗的社会交往再也无法进入以北大、清华教授为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际网络中,他反而在与中共党员、革命民主人士的交往、合作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空间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东日 《求是学刊》2007,34(3):140-144
李德懋是一位崇经溯古、注重实际和实用的朝鲜朝后期的博学之士,他力求以“博”、“约”去克服朱子学末流的“偏”、“弊”,同时善于运用“训诂”、“考证”等考证学治学方法,破除迷古偏见,从而开创了朝鲜古书辨伪的新风。  相似文献   

4.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是儒学的分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创始人多学科融合下“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密切相关。多学科融合能够促进理论创新,“旁求合道”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及成就“远器”的志向,从而成就宏阔的学术理想。在张载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博采诸家学说,其学术转向过程中的“所弃之学”与后转之学具有内在关联,其中的鉴式功能与阶式功能共同推进张载的学术理论创新,尤其是阶式功能在“旁求合道”的多学科融合中发挥了独创性作用。从而造就了张载阔达、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家国情怀,创立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关学。探寻张载“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对当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6.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7.
李铎 《求是学刊》2008,35(2):114-118
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古来有之,而王国维始名之,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影响了他的整个学术方法,成为他中西结合的方法论中中国传统方法的核心部分.但他并非不顾研究对象盲目地运用,而是灵活地对待治学方法,从而使研究对象更加明晰可辨,发掘意义与考证本源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8.
1928年,胡适发表了《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一次对甲戌本的脂批进行了研究。伴随着其他几种脂批本陆续被发掘出来,脂批便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是,文革前,红学家只注重其史料价值的研究,利用它来研究作者生平、脂现斋身分、各种抄本形成时间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对于胀批的美学价值却视而不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为批胡适而要首先批倒脂现斋,说“服砚斋是过去《红楼梦》研究的权威和祖师爷。不批评这个祖师爷,胡适就批不倒;批了脂砚斋,胡适不批也倒了。”近几年来,一些学…  相似文献   

9.
胡适非常关注伦理道德问题。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必须研究的十大问题中,孔教、礼教、贞操、婚姻、父子、女子解放以及教育改良等七大问题都与伦理道德问题密切相关。虽然他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但他却为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提供过新的规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胡适伦理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其评价分歧颇大。本文试图对胡适的伦理思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论。 一、“充分西化”的道德改革论 胡适是个唯心主义者,正如美籍华人学者林毓生所说:胡适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思想为根本的整体观思想模式”①,因此他终身致力于文化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明确地存在着对老庄道家之“道”的深深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感受,有时在宇宙大自然环境中获得,大都是在饮酒中获得,故称之为“酒道”。作者结合具体作品对这种“道”的精神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内含是无为而任自然,求“真”而脱世俗。他不断追求的“道”的境界,从生活实践来讲是他在“大济苍生”之志不断受到打击的结果;从思想上来讲是他在两骨思想意识新觉醒潮流中对人生价值不断追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欧洲思想意识在中国的传播是同1915—1925年开展的五四运动同时发生的。易卜生的戏剧很快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并且中国评论家十分注意这位挪威作家作品中的社会政治观点。易卜生主义在中国最有名的研究者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胡适,他1918年发表了以“易卜生主义”为名的纲领性文章,从此,易卜生在中国成为某些政治思想的象征,如妇女解放,个性自由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观点;“易卜生主义”是自由主义哲学的一部分,胡适曾致力于将这种哲学运用于中国的现实。易卜生主义的核心思想——对独立个性的自我肯定——成为胡适所制定的新“生命哲学”最重要的因素。胡适反对中国的封建制度,反对“家庭较之于个性来,总是占居首位”。易卜生主义成为国家的自由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中国绝大多数自由主义者来说,易卜生与其说是思想家,不如说是文学家。胡适认为,易卜生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玩偶之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学术解放三个层面,胡适在这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学术领域,实开启了一代新风气,许多新的学术趋向、学术范式,都与他分不开;他的治学方法,则更影响了差不多一整代年轻学子。  相似文献   

13.
胡适思想三题李翔海一、全盘西化与实用主义胡适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赞成中国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不无疑惑的问题。一方面,他明确申言“我是赞成全盘西化的”,但他同时又声称,这只不过是“取其上者得其中”。与此相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依然不忘...  相似文献   

14.
一五七○年,被誉为“朝鲜之朱子”、“东方百世之师”的理学大师退溪李混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旅程。李混既是位政治家,又是学问家。但他真正参政很少,且政绩寥寥。故终其一生,与其说李滉是治世有方的高官,不如说他是造诣精深的大儒。李滉一生中,在“从仕”与“治学”之间,一直多有矛盾。他不乐仕宦,却不得不多年任职为官;既同朝政有割不断的联系,又  相似文献   

15.
目录学林一新枝——《古籍目录学》评介葛蒙“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个基础学科,读文史、文献和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者,应研读这门学问。”这是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刘乃和先生在《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一书序言中所强调的。然而,...  相似文献   

16.
“无后”与“不朽”──试论五四时期胡适的社会伦理观胡明五四时期,胡适不但在白话诗文运动中首举义旗,冲锋陷阵,而且在思想哲学、社会伦理范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旋风。他的“无后”主义和“不朽”现在强烈地摇撼3000年来封建伦理传统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同...  相似文献   

17.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略论张载     
上引张载的七绝《芭蕉》,正是他治学精神的概括,也是“关学”学风的写照。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是北宋中期思想战线上与王安石的“新学”、二程的“洛学”鼎足而立的学派。他建立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体系又是明清唯物主义思想家“匠者之绳墨”“射者之彀率”。历史地、辩证地评  相似文献   

19.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断断续续几十年的东西文化争论中,胡适坦率地表白,他一直“很不客气的指摘我们的东方文明,很热烈的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颇有代表性。本文试对胡适谈论东西文化问题的理论,即他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进行些探讨和评析。一胡适是实用主义者,他关于文明的根源和本质的分析,就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林佩芬的使命感吕智敏在“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上听了台湾满族籍女作家、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女士的发言,深感她是一位治学与创作态度都极为严谨的学者型作家。读了他三卷本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我更为她叩问苍天、上下求索、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