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前期,准噶尔贵族割据新疆。他们一方面承认清中央政府的统治;一方面又妄图扩展自己的势力,经常武装侵扰喀尔喀、西藏等地,有时还勾结沙俄,妄图分裂祖国。清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为祖国西部和北部其他部族的安宁,不得不对准噶尔进行武装征讨。在征讨过程中,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双方两次派人交涉议和。清朝中央政府两次和议中出使准噶尔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  相似文献   

2.
尹会一治豫述论王珂尹会一,字元孚,号健余,河北博野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先后担任过襄阳知府、扬州知府、两淮盐运使、两淮盐政等职。由于政绩卓著,于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调署河南巡抚。在任三年,他深入体察民情,督课农桑,导民种树,提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堪准噶尔压榨的回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及其附属城镇伯克,于雍正二年(1724),欲脱离准噶尔控制归顺清朝。雍正帝出于安抚准噶尔的战略考量,婉拒了东四城伯克的归降。本文依据奏折档案,对其始末原委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研究与辨析。  相似文献   

4.
<正> 清代,在西宁有个很有作为的官吏,他便是人们常常提及的《西宁府新志》的作者杨应琚。 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汉军正白旗人,清雍正七年(公元l?29年),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其祖父杨宗仁康熙五十三年曾任西宁道,后历任广东巡抚、湖广总督,其父杨文乾曾任河南布政使、广东巡抚。杨应琚早年官居山西河东道,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调  相似文献   

5.
黄河由浑变清听起来似难以置信,但这一自然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8记载,清雍正四(1726)年十二月,河道总督齐苏勒、副总河嵇曾筠、漕运总督张大有、河南巡抚田文镜、山东巡抚塞楞额、陕西巡抚法敏先后驰秦,黄河自陕西府谷县历山西、河南、山东以至江南之桃源(今江苏泗阳县),冰开水清,湛然澄澈。其在陕西、山西,始于雍正四年十二月八日,迄于翌年正月十三日,共三十六日;其在河南、山东,始见于十二月九日,迄于次年正月十日,共三十一日;其在江南,则始于十二月  相似文献   

6.
程德全是一位清末民初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他先后任过齐齐哈尔副都统、署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巡抚、奉天巡抚、江苏巡抚、苏军都督、江苏都督等职。他在黑龙江省任职期间,对开发黑龙江省,反对沙俄侵略,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本文主要评述程德全在黑龙江省的政绩。  相似文献   

7.
张学颜是明嘉靖万历间一位平常的朝廷官员,他没有显赫的功勋,故名字鲜为后人所知。他为官不贪,且克尽厥职,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因而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张学颜,字子愚,广平府肥乡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曲沃知县,擢工科给事中,历河南金事、山西参议、永平兵备副使,隆庆五年二月进右金都御史、巡抚辽东,万历五年十月升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十一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六年七月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自立为帝?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的热门话题。近代著名的政论家章太炎在《失机论》中曾说:“吾尝谓曾文正之克金陵也,豪俊之士,杂沓云合,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不以此时建号金陵,而俯首下心以事辫发之孱胡,其昧于大义,而为中国遗无穷之患也,亦甚矣。”章太炎在这里指出曾国藩没有自立为帝,是近代史上重大失机事件。 人们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曾国藩曾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土的要职。1861年11月20日,清廷又命曾国藩管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事,自巡抚、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皆归他节制,这是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同时,他的亲信左宗棠督办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续宜由湖北巡抚凋为安徽巡抚,严树森由河南巡抚调为湖北巡抚,李鸿章署江苏巡抚。不仅如此,曾国藩的势力还伸展到西南内地,所谓“西至四川,东至海,则皆倚国藩为一”当时曾国藩的势力真是达到清朝的半壁江山,同时,拥有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因此章太炎论述到“或渭是时西有骆文忠,南有左文襄,各拥旄节,皆非肯相者。然文襄与官文,贸首之仇也。使曾公子佛尔图春许奏之顷,激厉将  相似文献   

9.
时赵春(1509——?)字景仁,号浚谷,甘肃平凉人。明嘉靖五年进士,曾官刑部和兵部主事、瀚林院编修、山东按察副使、右佥都御史兼山西巡抚等职。他一生三起三落,二次因建言被罢官,第三次被起用后,曾领“民兵”防守北京,后又督边“御戎”,然因兵败回籍,直至故世。赵一生以论政而闻名,面且,“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明史》卷200)。本文试就其文学活动及散文谈点鄙陋之见。一赵时春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活动是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活动之  相似文献   

10.
刘静 《齐鲁学刊》2007,(1):45-47
耿如杞生活在明朝末年,历任户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陕西神木参议兵备、河南遵化兵备副使、太仆寺卿、巡抚山西、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他为人正直有才干,却一生命运多舛,仕途上三起三落,两次被论斩,最终被杀,是明末官吏命运的典型写照。纵观其个人经历,颇能管窥明末政治环境及其走向灭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汪道昆,生于1925年,卒于1593年,享年69岁。嘉靖26年(1547)23岁的汪道昆以第三甲107名中进士,改字伯五。是年12月出任浙江义乌县县令。汪道昆才华横溢,性情耿直,一路职位高升。曾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库司员外郎,襄阳知府.福建按察副使、与戚继光抗倭有功,升福建巡抚。嘉靖45年(1556)6月,因宦官弹劾,自福建巡抚罢归。  相似文献   

12.
范金民 《江海学刊》2012,(4):15-22,238
应天巡抚署治事处所先在南京会同馆,自成化十八年(1482)起才建有独立衙署,直到万历二年(1574)一直在南京。同年,为居中调度,及时处理海警和江警紧要事务,驻地移往适中之地应天府句容县。万历三十一年(1603),因苏州发生生员和市民之变,兼因苏州日益重要的经济和交通地位,应天巡抚又由句容迁驻苏州,此后直到明末,一直驻扎苏州。  相似文献   

13.
唐景崧(1841—1903),广西灌阳人。1894年8月朝廷命其为台湾防务帮办,10月起署台湾巡抚。自此起至1895年6月初内渡,主持台湾军民抗日保台斗争8个月。唐景崧在台主持的抗日保台斗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894年10月中旬就任署台湾巡抚起至1895年9月中匈中日马关议和止,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唐景忠根据朝廷谕旨布置台湾防务,调兵遣将、筹响募勇购械,进行抗日保台的准备工作。1894年10月13日,朝廷明降浙旨,电寄唐景崧,“台湾防务极关紧要,唐景益既经署理巡抚,责任基重,一切事宜即责成该抚安为筹划,并著与杨峡移、刘永福会商布置,…  相似文献   

14.
"江苏巡抚"定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作为全国的财赋要区和人文荟萃之地,有清一代始终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然而,作为一省之长的巡抚一职,在清初却有众多的称谓.本文考察了各个称谓的起源和使用情况,探讨了"江苏巡抚"使用的起始时间,指出:"江苏巡抚"在雍正后期逐渐成为官方通行的称谓,至乾隆以后成为江苏一省之长唯一的称谓."江苏巡抚"从开始使用直至定名,其间经历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反映了清前期地方制度、行政区划及职官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兆惠与新疆     
兆惠,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乾隆帝登基后,积极提拔新人,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新旧之间的交替。与乾隆帝年龄相近,又是同辈表亲关系的兆惠是乾隆帝提拔的新人之一。兆惠不负帝期,在平定金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中,屡立战功。尤其在平准和平定大、小和卓战役中,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清朝统一新疆的头等功臣。兆惠作为一代名将,其英名与清朝统一新疆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兆惠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九年(1731)二十五岁的他被任命为笔帖式,官职虽低下,但在清朝的最高决策…  相似文献   

16.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巨著——谈郭嵩焘日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清代日记留存于今,以长篇巨著称誉于学林者,何止百数,而长达二百万字以上者,允推郭嵩焘日记。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关系至密。咸丰初,助建湘军。同治二年,署广东巡抚。光绪元年,任兵部侍郎,充出使英国大臣,旋兼驻法国大臣,主学习西方科技,蔚为国用。  相似文献   

17.
督抚互参案与张伯行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波 《船山学刊》2003,(4):132-135
张伯行1652———1725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著名清官。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历任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总督仓场侍郎。雍正元年1723更被擢升为吏部尚书。有清一代以名臣身份从祀孔庙者仅三人,而张伯行便是其中之一另两人分别是汤斌,陆陇其)①。康熙五十年1711,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曾与两江总督噶礼互相弹劾,闹出了一场持续年余的官司,这就是当时轰动朝野的督抚互参案。由于康熙皇帝的裁决,督抚互参案最终是以“张伯行革职留任,噶礼革职”而告终结的,江苏士子还因此发出了“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②的雀跃之呼。许…  相似文献   

18.
<正> 河湟两岸人们曾经传颂着清代乾隆年间一位精明干练、善政嘉猷的“父母”官──西宁府佥事杨应琚。 杨应琚(公元1695~1767年),字佩之,号松门,辽海(辽宁开原)汉军正白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杨宗仁曾在康熙53年(1715),任西宁道,政绩颇著,后官至湖广总督,雍正帝称他“廉洁如冰,耿介如石”。父杨文乾曾任广东巡抚,“为政精勤”,得雍正奖许称“秉公无瞻顾”。杨应琚于雍正7年(1729)由荫生授员外郎,出任山西河东道。11年(1733),正值38岁盛年的杨应琚走马莅任西宁道,次年转任临巩道。乾隆元年再调西宁道,前后两任历十七、八年,“久任而不迁”。这位文武兼资,忠于职守的边疆地方官,仿效“汉世良吏”北海太守朱邑故事,以“湟水作桐乡”,廉洁守志,勤政为民,兴利除弊,百事躬亲,“凡训农通商,惠工敬教,授方任能诸政,靡不殚心力为之”。他在任内,对西宁府的军政设置,水利交通,民生兵食,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整治和建设,对河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具有很高声望且即皇帝位呼声最高的康熙十四子、雍正同母兄弟允禵,在康熙去世后被从前线召回,于雍正二年被派往清东陵守护康熙的景陵。他在短暂的两年守陵期间,为了释放苦闷的心情和消解众多守陵人的寂寞,创立了“皇会”。这个由守陵人组成的业余娱乐组织及其演出活动,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在陵寝和周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通过“皇会”这一历史事件,也使我们窥见到了允禵在守陵期间的遭遇,进而引发了我们对雍正与允禵的关系以及雍正继位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