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探求》2020,(4)
"中华文明主体性"是一个创造的概念,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一方面是为了标识出中国道路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强化文化认同与文明复归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中国道路所展现出来的文明特质。通过对"中华文明主体性"概念的解读,阐释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比较了由中国道路开启的中华新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而论证了中华新文明的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吃得赏心悦目,更是一大乐事。食器,作为美食的载体,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美味的地方,必定有美器;而有美器的地方,肯定也少不了美食。美器和美食,本应该如红花和绿叶,谁也离不开谁。然而,太多时候,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美食上,忽略了沉默无言的食器。打开家里的橱柜,你能拿出几件堪称"美器"的食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西北方向,进正门直行,最后一个交通岗右转4.2公里,可见一座颇具气势的展馆,建筑面积有1万余平方米. 此馆名为“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展示的乃是悠悠华夏饮食文化,馆内展品林林总总,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现代的炊具、食具,最原始的石磨、陶灶,到瓷器辉煌时期宋代的天目盏,又有各种精致食材的标本.无一不是精品,无一不是舌尖上的浓缩. 有这样一座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长一定不是普通人,这个人是著名辽菜大师李春祥.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开启中国近世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宋代"亲邻法"规则不断演进的过程,展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法的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效率价值、公平价值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华"和合"文化、"情理法"一体的司法理念对法的价值之间张力的调适和整合。宋代"亲邻法"规范的变迁既推进了田宅交易自由和效率,又维系了传统社会的家族伦理秩序,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聚合力。这一法律制度变迁蕴涵的法的价值理论、昭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法律哲理,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具有史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的革新与生态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岳云 《探求》2003,(4):69-71
生态文化建设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饮食文化革新的角度谈生态文化的构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暴殓天物是饮食文化的糟粕之最,嗜食野生动物对生态会造成破坏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要革新饮食文化,改变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老文化有一项重要的组成: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存在,让人们得到了将纯粹的消费行为,顺畅转化为文化体验的可能。作为盘锦知名餐饮企业的福德汇,在饮食文化的锐意打造上别出心裁,招招式式中彰显着淳厚的地域底韵。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来以饮食史和饮食民俗为主要视角,进入21世纪,仍延续这一传统,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突破。文化人类学介入中国饮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20年来,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批有学科建设意义的成果。本文试就新世纪前十多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作一概括性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刘一楠 《探求》2015,(1):30-34
新中国成立后,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试图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思想资源,诠释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但两人的观点又有分歧,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辨析表明,熊十力更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秩序即儒家"外王"探讨,梁漱溟则强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对人心"内圣"的激发。这种"内圣"与"外王"之争,彰显出两人各自融贯"道统"与"治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觉,也为当前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对饮食文化甚为丰富和庞杂的中国人来说,全羊席并不陌生,它是继"满汉全席"之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宫廷御宴,虽烹制方式各有不同,却同样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如蒙古语称之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又称整羊席;锡伯族称之为"莫尔雪克",意为"碗里盛的菜肴"。而今天要说的兴城全羊席却是更具满族与宫廷特色。  相似文献   

10.
2012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东京财团主办,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增进互信互惠,共同面向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中国社科院前常务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出席了会议。东京财团理事长秋山昌广、  相似文献   

11.
于晨辰  单韵鸣 《探求》2022,(4):111-120
饮食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来中国之后必须面对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ABC理论,从认知、认同、践行三方面,分析广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饮食文化适应情况,发现:(1)留学生在饮食践行方面采取“整合”的策略,适应得最好,对中国和广州饮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了解仍待深入,对中国饮食文化观念则更倾向于中立保守的态度;(2)分地区来看,美国和东欧留学生适应得最好,其次是越南,中东和泰国留学生适应情况最差;(3)饮食适应在跨文化适应各个方面中属于较容易适应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广州饮食多样的外在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本文建构了内部驱动力和外在选择性对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五大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承豫 《学术交流》2007,(10):93-97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难以回避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检测设备技术落后、生产厂商小而散、执法薄弱、投入不足等问题。其原因有政治层面的法律、组织、监管者、"市民社会"及政府的"发展型"思路;经济层面的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低、检测技术落后、食品需求差异巨大和农村经济经营模式;文化层面的信仰缺失、饮食文化和国际观念的渗透。中国政府应该采取近期和长远、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2200多年岭南文明史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孕育了独特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如何弘扬广州饮食文化深厚的内涵,开发具有岭南饮食风味特色及制作特点的广州饮食品牌,不断提升广州美食的文化品味,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金奎 《求是学刊》2014,(1):151-160
15世纪初,朝鲜李朝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对"三岛倭寇"奉行以粮米换和平的外交政策,并以贸易为伪装,允许倭寇在朝鲜销售"中国盗物",从而在东北亚地区人为制造出一个以朝鲜为支点的充满血腥的三角"贸易"网,进而使明朝加强海防的努力大打折扣,倭寇袭扰反而日趋呈现集团化、正规化的态势。这与朱元璋主动放弃了与耽罗的朝贡往来,失去了一个近距离了解朝鲜、日本以及三岛倭寇的情报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以史为鉴,考量现实,面向未来,中华日本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大连大学2014年8月9日在大连联合召开"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程清,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张健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深秋,以台湾"中华道教总会"荣誉理事长廖正豪为荣誉团长、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副会长李炳南为团长的台湾中华道教总会沈阳参访团一行40人来沈阳市参访。参访团先后在沈阳、鞍山、本溪等地的道教宫庙和"一宫两陵"、张氏帅府等名胜古迹及中国工业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参观访问,并与道教界人士进行了座谈。台湾道教界首次组团来沈进行交流参访,成员主要由岛内各地宫庙管委会的主委组成,人员层次较高,影响力很大。活动充分发挥沈阳特有的宗教文化资源和历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孙嫱 《新华文摘》2022,(1):113-115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问题的讨论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后的古今中西之争,贯穿于中华民族近代救亡图存、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讨论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既要梳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化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双创"思想的认识,也要关注当下,提炼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从丰富的实践中总结有效...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9):23-2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新使命、新任务。"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每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最高学术追求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