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二拍”的书名、序言、小引以及小说中的议论可以看出,尚奇是凌初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凌初主张小说写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的新奇之事,反对写耳目之外的荒诞不经之事,凌濛初的尚奇观在小说批评史上极富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凌濛初认为“二拍”是一部奇书,“二拍”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新奇,其次是情节的新奇,再次是观念的新奇。  相似文献   

2.
靳明全 《东岳论丛》2004,25(1):109-112
郭沫若小说创作以描写自身心境、身边琐事为主要特征,他小说所描绘的世界,多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体验,倘若将日本私小说以之进行比较分析,郭沫若小说借鉴私小说的匠心则明了。郭沫若留学日本的感受、文学观、创作个性是他借鉴私小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父母与媒妁为象征的传统婚姻制度影响深远.到了明代,尽管官方的规定与以前并无多大差别,但以冯梦龙、凌濛初为代表的编撰者创作了反映普通民众情感和心理诉求的白话小说,表现出与传统迥异的婚恋观,婚恋模式亦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一方面是与明代中晚期重情、重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有关,亦是文学世俗化在小说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尚奇之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从上古的寓言到明清小说,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明清时期尚奇的内涵有了新变,关注点有所下移,日常生活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李贽、公安三袁、冯梦龙、凌濛初和李渔等人都是践行者。李渔在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特别是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李渔对新奇的追求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与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多面手的身份有关。李渔肯定四大奇书,评点《三国演义》,体现了他对奇的认同和尊崇。但是李渔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求奇,而是有一定的分寸。这凸现出李渔独特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为一个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对自己群体的坚守。  相似文献   

5.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5,25(6):108-112
施蛰存使现代精神分析小说臻于成熟,并把这种理论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到极致.他偏重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对人的双重人格--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与展现;他继承了破除传统礼教的五四批判精神而"崇欲抑理",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非理性来颠覆和解构纲常礼教等既成的道德传统,用审丑的眼光深挖并表现人的潜意识中的复杂情感,把以往小说注重描写行为层面的人进而深入到注重描写心理层面的人.  相似文献   

6.
林斤澜的短篇小说艺术谈是留给文坛重要的文化遗产。他认为小说作家必须细致地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深刻地感受生活。他强调截取断面的方式,强调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升华,指出小说必须寻找好的角度,描写作家自身最感动的人与事。他从虚与实、空白与落实、单纯与丰富、想象与虚构等方面,细致深入地探究了短篇小说创作的技巧问题。他强调创作灵感中对于灵魂的捕捉,注重短篇小说中画龙点睛之笔,强调经过作家感悟和提炼的焦点。他在短篇小说理论中赞赏探索精神,提出了诸多有关艺术探索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由于路翎创作内涵和审美风格的异常复杂性,人们很难以任何一种既成的理论模式去界定、规范他的小说创作。但纵观路翎的小说创作,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不容忽视,或者说路翎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对现实人生生活的大胆看取和如实描写使路翎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丰富饱满的现实主义实质内容;二是对人物灵魂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挖掘使他的小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性质;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所特有的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相似文献   

8.
彭静 《理论界》2010,(10):141-142
张恨水小说对都市民俗的描写,汇入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当中,共同为展现风土人情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把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衍、环境氛围的营造及典型人物性格的刻划,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历宋、元以迄明初,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意为小说理论的人却未曾出现。直到明中叶,李贽作为程朱理学的异端,离经叛道,倡导思想解放,在文学方面,把小说肯定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并把评点诗文的方法应用于小说,开创了小说评点一派,小说理论的发展,才到了比较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行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訏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小杰 《理论界》2009,(7):121-124
对于高晓声的评论,一般认为他是描写当代农村的高手,又或是继承了鲁迅批判社会的笔触.不过如果纵观高晓声的全部作品,就显得不够中肯.其实高晓声的小说根据其迥异的风格可略分为两类:除<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这些典型现实主义小说外,他还创作了具有<山中>、<鱼钩>、 <绳子>、 <钱包>、<飞磨>、 <心监>等现代意识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才是他文艺理想的真正的体现,而这恰恰是高晓声小说研究者一直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份现代意识,高晓声的小说才会从写实描写农村的生活转而描写人物,从描写人物转向深入人物灵魂和处境,故他不仅农村小说卓有成就,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呈现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这篇论文试图从他的文艺思想和作品来研究他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凡伟大的小说家都能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这个“关键”。托尔斯泰作为心理描写大师已为举世公认。我国伟大作家茅盾从他的处女作《蚀》问世起,就以其长于心理描写的特色为批评界注目。茅盾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仅师承外国文学,特别是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的心理描写的技巧,而且融汇本民族的描写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许多有关茅盾的专著、专论每每涉及茅盾的心理描写,但系统的、全面的考察似不多见;同时,国内外评论家大都只注意到茅盾和左拉、巴尔扎克的关系,而对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关系研究甚少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茅盾和…  相似文献   

14.
袁进 《社会科学》2007,(5):181-186
韩邦庆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开风气者,他是近代最早描写中国现代都市的小说家;更重要的,在当时描写现代都市的小说家中,他是唯一一位为了探索这一描写还提出了相应叙述理论的小说家。这一叙述理论一直到现在为止,还常常被作家们所运用。韩邦庆最大的贡献在于运用了“穿插藏闪”的叙述方法,用以表现现代都市的时空,拓展了小说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小说除了深刻的人性主题受评论界关注外,其艺术表现技巧也备受评论界关注,其中大量使用梦境描写构成其重要的表现技巧之一。梦境描写不仅构成其小说的特质内容,而且是霍桑结撰故事情节、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塑造和深化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霍桑浪漫主义总体创作倾向的反映,而且也是他的创作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鲁迅的小说创作独标一帜。在短篇小说方面,他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这些艺术珍品服务于为新生活的呐喊和斗争,猛烈地鞭笞旧社会、旧制度,充满了爱憎分明的感情、深刻的哲理色彩,具有高超艺术造诣。结合鲁迅所写的不少创作谈,本文试图探讨他的小说景物的描写特色。一般说,作家们都以描绘社会环境和社会形象为主,毫无疑义,社会环境更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写进人在其中活动的自然环境,也不失社会环境同样的功能。在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是他描绘的典型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侧重探讨他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景物视作某种单一的、纯客观的存在,而是要重视他怎样把自然景物出神入化地描绘在小说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平 《东岳论丛》2007,28(3):65-68
在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中,以较多笔墨描写婚俗,始于《金瓶梅》,继之以《醒世姻缘传》和《红楼梦》。三部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婚俗描写则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婚俗描写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婚俗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创作主旨、构思故事情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三部小说在婚俗描写方面的异同,也可为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矛盾对比是审美心理法则。对比是作家与艺术家特别重视的技法。鲁迅小说也大量运用了对比描写,显示了他的艺术个性与美学风韵,也给予读者以独特的美感。 一 人物描写是小说创作的核心。这种描写是多方面的,包括肖象、性格、情感、心理等等,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肖象描写。对比手法,往往使人物形象,具有特别强烈的感染力。如鲁迅《故乡》作品中的杨二嫂。年轻时的杨二嫂“擦着白粉”,终日坐在豆  相似文献   

19.
谢泽杰 《学术月刊》2023,(2):148-158
“要贴到人物来写”被视为沈从文的“创作偈语”,是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代作家间的珍贵传承。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要贴到人物来写”指要对人物有符合其身份、性别、性情的正确描写,是小说发挥“真善美”感化功能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物”一词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人事”,涉及诸多人物描写以外的组织方法。汪曾祺在198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强调这句偈语,有隐在的对话意图,他通过把“人物”推到创作的首要地位,摆脱以主题先行为代表的固有文学观。汪曾祺的长期言说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肯认,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阅历、气质相辅相成。这一“创作偈语”的形成与接受,不仅是写作教学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成功范例,同时也反映了现当代小说观念发展中的某些流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自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历宋、元以迄明初,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意为小说理论的人却未曾出现。诗文评是古代文论的正宗和主体,学者们的兴趣在那里,不屑在被视为“小道”的小说的研究上下功夫。直到明中叶,李贽作为程朱理学的异端,离经叛道,倡导思想解放,在文学方面,把小说肯定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并把评点诗文的方法应用于小说,开创了小说评点一派,小说理论的发展,才到了比较自觉的时代。但是,李贽和他同时以及稍后的评点家们都未能把小说理论推到成熟的阶段。按照时贤的一般看法,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到金圣叹评点《水浒》才算真正形成。这个论断大致是正确的,但亦不无可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